开栏语
巴山蜀水间,留下温暖的牵挂;
乡土烟火里,孕育蓬勃的希望。
当我们丈量过永丰村稻浪翻涌的千亩良田,轻嗅过石椅村云上羌寨间的茶果清香,聆听过火普村大棚种植里的致富新声,见证过战旗村集体经济的活力脉动,感受过三河村云端民宿的诗意栖居,便读懂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村庄的变化轨迹。
即日起,四川新闻网推出“牵挂的村”系列报道,带您走进这些被深深牵挂的村庄,探寻乡村振兴中令人振奋的发展新变化,聆听巴蜀大地上催人奋进的新乐章。
“走不尽的路,翻不尽的山”,人们曾这样形容凉山。火普村就“藏”在大凉山的山路中。“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凉山村寨,为这里的发展指明方向。今天的凉山,正书写着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全面振兴衔接升级的崭新一页。
“藏”于大凉山“山峰之巅”的火普村,在这一页篇章里书写下了动人的发展故事。这六年来,火普村的产业从萌芽到稳步发展,已经带领村民们走出了贫困的阴霾。至2024年底,火普村民人均年净收入从2018年底的8200元提升至了20490元。
凉山州昭觉县火普村
从“不敢想象”到实现梦想落地 生活变得更好
每当火普村村民吉泽尔夫谈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火普村之后的翻天覆地变化时,他总是很激动。“总书记到过我们村以后,村里的变化非常大。现在啊,我们的生活美得很、心情好得很,阿普阿妈身体好得很。”
回想起过去,吉泽尔夫感慨万千。以前,他家全家靠种土豆、苦荞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年收成仅有三四千元。如今吉泽尔夫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成了火普村的“名人”,既是资深的生态护林员,又是德高望重的“宣讲员”,还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家庭年收入达到了五万多元。他告诉记者,放在过去,根本不敢想象现在的生活。
让吉泽尔夫最高兴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了解决。以前,村里的大人们干农活,孩子们就漫山去放牛、放羊。长大后也“子承父业”种庄稼,一辈子也难以走出大山。而现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落地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就学实施兜底资助,保证所有学生都读得起书、上得了好学校。
吉泽尔夫在村集体的高山大棚里
火普村现任驻村书记严菲向记者介绍,全村有3个幼教点,辅导员6名,幼教点均采用普通话教学,确保3—6岁儿童能听会说普通话,全村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园入学率达100%。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上学,村民们眼中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同样“圆梦”的还有彝族青年吉地尔合。2020年9月,吉地尔合曾考入乐山市医药科技学校,但因一些客观原因,他在2021年初辍学了,成为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工人。“拧螺丝时,组长讲设备参数我完全听不懂,人家都是大专学历。”吉地尔合回忆道。此时他真正认识到了“有文化”“有学历”的重要性,并第一次对知识有了渴望。
已离校一年多,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重返校园”。幸运的是,昭觉县与东方电气集团合办的职教帮扶班启动。吉地尔合忐忑地找到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王斌:“我离校快两年了,还能上学吗?”尽管招生政策要求初中应届毕业生,王斌仍带着他跑遍了县教体局和学校。吉地尔合回忆:“当时王书记帮我改了7版申请书,连报名材料复印件都帮我整理好。”
吉地尔合与前驻村书记王斌合影
2023年7月,吉地尔合如愿重返校园。根据职教帮扶班项目规划,吉地尔合入学后,既可通过高考渠道升入大学深造,还能同步享受推荐就业的政策福利。
从“靠天吃饭”到“农业+文旅” 产业从一到多
“我如今主要在高山蓝莓基地务工,空闲时也会到周边打些零工。”64岁的火普村村民阿子拉曲介绍道,“我和老伴还养着三四头牛、十来头猪和20多只鸡,加上土地收成,一年下来收入少说也有5万多元。”
火普村村民和他们正在收获的蓝莓
每年4月,正是火普村蓝莓花开放的时节,整个种植基地恰似一片浩渺的淡紫色海洋,微风轻拂花果飘香。“火普村气候、土壤条件适宜蓝莓生长,当时试种成功后,我们大力扩种。如今,蓝莓已成为村里最大的特色产业。”严菲告诉记者。
“我在蓝莓基地务工,除草、施肥、采摘,一年能挣不少钱,还能照顾家里。”村民阿依莫笑着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不在少数,高峰时期,周边三四个村的劳动力都参与其中。据估算,蓝莓进入丰产期后,亩产能达500至1000斤,按每斤30元计算,亩产值在2万元至3万元。
在火普村,稳步发展的不仅仅有以蓝莓产业为代表的种植业。近年来,火普村还将文旅与农业结合起来,完善了众多旅游配套设施。目前已建设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民族特色餐厅、传统工坊、枫林书舍、观景打卡平台等,同时配套旅游观光步道1.9公里、红枫树10000株,形成集旅游、接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爱国主义教育中心。年可接待游客3000人次。
观光步道以及路旁的红枫树
严菲向记者透露:“这些设施将在7月举行的凉山火把节上向游客开放,这也将成为火普村进一步增收的新途径。”
现在的火普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不足为外人道”的穷乡僻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欣欣向荣景象的“桃花源”。这个在山巅的村庄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伟大变化,村庄的村民们也正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幸福地向前奔去。
(图片由昭觉县委宣传部、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