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巴颜喀拉雪山南麓,冰川融水奔涌孕育奔腾不息的脚木足河,滋养着嘉绒藏族的千年家园,也蕴藏着巨大的水能宝藏。
2025年6月30日,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四川省“十四五”重点项目——大渡河巴拉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这不仅标志着阿坝州又一座清洁能源“引擎”启动,更书写了一份关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十八年守护,只为一条鱼的“重生”
电站投产前夕,记者在巴拉电站营地旁的脚木足河流域鱼类增殖站,目睹了令人振奋的一幕:数十条体长超过半米的川陕哲罗鲑在池中悠然游弋,不远处,上万尾子二代鱼苗生机勃勃。“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增殖站运营负责人丁瑶介绍,最大的一条亲鱼重达6.5公斤。
时间拨回2007年冬。时任巴拉水电站筹建处负责人的杨建明第一次在当地乡政府的保险柜里,看到这种珍稀鱼类仅存的标本——一条不足20厘米的小鱼浸泡在溶液里。“‘猫鱼’(当地对川陕哲罗鲑的称呼)好多年没见活的了。”乡干部无奈的话语,道出物种濒危的严峻现实。
川陕哲罗鲑,第四纪冰川期的孑遗物种。电站建设,生态保护先行。“项目要上,鱼更要护!”项目业主四川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足木足公司”)立下军令状,一场跨越近二十年的生命守护战就此展开。
公司联合四川省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等顶尖机构,跋山涉水寻找活体;投入1.28亿元建设国内领先的鱼类增殖放流站;历经无数次失败与探索……2009年,科研团队在脚木足河流域重新发现并捕获活体川陕哲罗鲑;2016年,实现子一代人工繁育成功;2024年,取得全人工繁殖技术重大突破;2025年5月,规模化培育终获成功!相关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过程艰辛异常,但成果令人欣慰。”四川足木足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维凝视着池中游弋的生命感慨道:“作为央企,守护好这里的生灵,是沉甸甸的责任。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的‘双向奔赴’,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监测显示,配合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立和科学放流,电站下游川陕哲罗鲑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从濒临灭绝发展到上万尾。
高原之上,汗水浇筑“精品”
2021年初,当生态保护的难题初步破解,巴拉水电站主体工程终于在高寒缺氧的马尔康峡谷中擂响战鼓。然而,挑战才刚刚开始:地震断裂带活跃、地质灾害频发、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酷的自然环境……
“最难的时候,工地断粮断料,运输车辆要绕行300多公里。”足木足公司总经理邓元亮回忆起疫情最严峻时刻,眉头紧锁。各类因素累计耽误工期长达241天。
怎么办?与时间赛跑!项目团队拿出了“笨办法”和“新智慧”:“三色预警”挂图作战,施工节点按“红黄绿”标注,最紧急的红色节点,业主直接派人蹲点盯着。“日清日结”抢进度,每天收工前,必须完成当日清单任务。“狡兔三窟”保连续,每个标段都准备三套施工方案,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能连续作业。
在狭窄的河谷里,建设者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巴拉速度”:45天拿下直径35米调压井穹顶开挖;7个月“啃”下88米深的调压井竖井;13个月筑起140米高巍峨大坝……
更让人叹服的是项目团队对质量的极致追求。
在幽深的地下厂房,水电七局总工龙海剑用手电筒照着泄洪洞光滑的混凝土墙面,光洁如镜。“我们叫它‘镜面工程’。”他介绍,浇筑时用红外线测平仪控制,误差不超过3毫米。而在核心的机电安装车间,技术团队站在挑战毫米级下的“绣花”功夫。从定子叠片到转子吊装,每个环节严丝合缝,最终将机组轴线偏差牢牢锁定在0.06毫米以内——不到一根头发丝粗细!“这关系到机组未来几十年的稳定运行,马虎不得。”机电负责人眼神专注而坚定。
为了保护河岸边相依数百年的“姊妹树”,他们不惜追加投资,调整了铁柱岩大桥的规划;为了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采用“明改隧”设计;施工区的渣场披上了“草毯”……点滴细节,都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爱护和敬畏。
水电站旁,路通了,灯亮了,心暖了
巴拉水电站的建设,改变的不仅是河流的作用,更是河畔两岸村民的生活质量。
色江村,这个曾经被脚木足河分隔两岸、阿坝州最后一个不通车的行政村,如今彻底告别了历史。“千年等一回啊!路通到家门口,一直是我们全村人的期盼。”色江村村委会干部们站在崭新的通村公路上,激动不已。这条由电站投资1.64亿元修建的公路,不仅连通该村与外界的道路,更“连通”了发展的希望。村民再也不用靠人背马驮,新鲜的虫草、贝母、羌活等一会儿就能运到乡里、市里。
“以前点酥油灯,现在家家有电灯、电视、冰箱。”日部乡的村民们说起用电的变化,笑容满面。电站投资1.25亿元建设的施工电源,如同一根“光明的藤蔓”,延伸到了日部、康山等乡镇,点亮了曾经的电网盲区,惠及周边群众。
在建设高峰期,3500多名建设者的到来,给偏远的日部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小餐馆、小超市、修理铺……70多家商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镇经济圈”。足木足公司优先聘用当地村民,点对点采购他们的蔬菜肉禽。“在工地干活,一年能多挣两万多呢!”巴郎村村民叶洛本乐呵呵地说。公司还出资加固了康山乡大骨节病安置点的防护工程,守护着村民的安全。
2022年,马尔康“6·10”地震发生时,足木足公司建设者们第一时间调集设备,打通了救灾“生命通道”。“那时就想着,路通了,人就有保障了。”参与抢险的员工回忆道。这份守望相助的情谊,让公司荣获了“四川省马尔康6.0级震群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未来可期,光明的河,希望的岸
随着首台机组的转动,巴拉水电站的绿色能量正源源不断地输出。足木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维告诉我们,7月底,剩余三台机组将全部投产。届时,这座年发电量超25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00万吨的电站,将全力支撑电网迎峰度夏,点亮更多家庭的灯火。
但这并非终点。金维指向远方:下尔呷等水电站正在加速推进;流域水光一体化项目蓝图已绘;超百万千瓦的光伏和抽水蓄能项目正在规划……未来5至10年,一个千万千瓦级的清洁能源基地将在大渡河上游崛起,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绿色动能。
日部乡党委书记黎伟对未来充满信心:“修建电站以来,乡里GDP五年涨了近两倍!路通了,电稳了,人多了。”依托电站带来的机遇,该乡正在谋划打造特色商贸集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采访结束,记者偶遇刚从田间归来的阿妈立金,她热情地拉着我们,从晒坝上拿起一个簸箕,里面是晒得半干的酸菜。“别看它样子怪,味道好得很!以后啊,就靠这个也能挣钱咯!”她朴实的笑容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憧憬。
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脚木足河上,也映照着岸边崭新的电站和升腾着炊烟的村庄。巴拉水电站,不仅点亮了电网,更点亮了高原人民奔向更美好生活的希望之灯。这是一条光明之河,也是一条温暖之岸。中国电建的建设者们,用智慧、汗水与担当,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一个关于绿色、发展与民生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