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层峦叠嶂的褶皱里,藏着两段关于坚守与创新的致富传奇。泸县幽深洞穴中,杨建章佝偻着身子钻过40厘米高的石缝,划船百米只为给30斤重的娃娃鱼投食;古蔺县海拔千米的溪谷间,白连友发展高山冷水鱼养殖产业,守护着泸州特有的裂腹鱼苗。当“活化石”遇见短视频,当濒危鱼种碰撞农旅融合,这些曾被大山阻隔的农民,正用智慧在粼粼波光中铺就一条特色养殖的共富之路。
洞中藏“金”
40厘米窄门后的“活化石”产业
在泸州市泸县奇峰镇宝丰村百米深的山腹中,记者跟随娃娃鱼养殖户杨建章,体验娃娃鱼养殖日常。蜷身钻过仅40×60厘米大小的石门,在齐胸深的水中划船行进,稍有不慎就会惊扰到怕光的“活化石”。杨建章却如履平地:“它们的祖先跟恐龙同时代,对水质水温挑剔得很。”
洞中生长的“娃娃鱼”幼苗
“娃娃鱼”学名大鲵,因其形体类似于娃娃爬行、叫声似儿啼,俗称“娃娃鱼”。在中国,野生大鲵被列为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只有获批的人工繁育“娃娃鱼”才能进入市场销售。
水声潺潺处,30斤重的娃娃鱼“熊二”慵懒伏在浅洞处。杨建章像抱婴儿般托起滑腻的鱼身:“你看它有点胖,憨憨的,所以取名‘熊二’。这条娃娃鱼长1.3米,有20多岁了,可以长到2米长,活到100岁。”这个恒温14.5℃的洞穴如同天然保险库,珍藏着16条种鱼,其中5条为金色,11条为褐色,它们主要是用于繁殖和观赏。
重达30斤的“熊二”娃娃鱼
金色种鱼“大王”娃娃鱼
当记者尝试抚摸“熊二”时,它突然甩尾跃入深水,连同最珍贵的金色“种鱼大王”往洞深处游去。这种万中无一的变异体,正成为杨建章直播间的明星。“去年光鱼苗就卖出上万尾。”杨建章的语气透着骄傲。
点“鱼”成金
短视频撬动200万产业链
杨建章出生于1986年,2014年,他返乡创业,在泸县成立了养殖“娃娃鱼”的家庭农场,获得了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由于长期从事娃娃鱼养殖,杨建章跟娃娃鱼已经有了朋友之间的默契,虽然娃娃鱼视力不好,但嗅觉非常灵敏,每一次杨建章进洞投喂的时候,娃娃鱼都会显得格外温顺。目前,杨建章的“娃娃鱼”以活鱼销售为主,市场售价大概60元一斤,其中金色娃娃鱼一斤能够卖到1200元。
2021年,一条“抱鱼如抱娃”的短视频引爆网络。画面里滑腻的娃娃鱼在杨建章怀中扭动,82万点赞让“宝藏大鲵”账号一夜走红。“现在拍熊二顶翻小艇,观众比我还紧张。”妻子邱香展示着后台数据:话题播放量2亿次,带动年产值突破200万元。
流量密码藏在养殖细节中——珍珠项链般的鱼卵、巨鱼夜间捕食的绿眼,甚至是投喂时娃娃鱼嗅闻主人的灵敏反应。正是这些充满张力的镜头,让每斤60元的商品鱼供不应求,尽管毛利率仅20%,但相比早年亏损,如今洞穴养殖形成“种鱼繁育、商品鱼销售、科普体验、鱼苗直销”闭环经济,夫妻俩已实现从“守护活化石”到“洞中掘金”的蜕变。
深山护鱼
裂腹鱼保育背后的“反哺”经济学
在泸州古蔺县也有一位养鱼达人,他叫白连友。与杨建章不同的是,白连友养殖的这一鱼种不仅没赚到钱,而且还赔钱。但即便这样,他也坚持把自己的养殖事业做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鱼池有大概两三千尾鱼,你看我的这个网一过去,鱼就散开了,只捞上来一条”。白连友想捞上来的鱼名叫古蔺裂腹鱼。
古蔺裂腹鱼
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大雄村,有着独特的高山环境和溶洞流水。2018年,白连友和妻子马晓鹰来到这里,发展起高山冷水鱼养殖。在大大小小40多个鱼池里,鲟鱼、虹鳟、金沙鲈鲤等多个品种在各自的池子里游来游去,其中最珍贵的是古蔺裂腹鱼。
“你看从鱼的身体中段开始,有一条整整齐齐的花纹,看似裂缝一样,就像从鱼的腹部切开,但又很光亮。”白连友告诉记者如何辨认裂腹鱼。
古蔺裂腹鱼是2013年在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大雄村首次发现的裂腹鱼类新物种,该物种因赤水河支流白沙河地质隔离独立进化形成,其背鳍分枝鳍条数目较少,体色呈现上半部暗褐色与下半部黄色的显著分界特征。
我国的裂腹鱼有60多种。古蔺裂腹鱼个体较小,肉质鲜美,一度成为人们重点捕捞的对象,野外数量更是十分稀少,所以人工养殖古蔺裂腹鱼的市场潜力巨大。
“水温低于10℃就不进食,苗种成活率仅1/3。”白连友捞起一尾银鳞闪烁的小鱼叹息。为保育这一濒危物种,白连友依托高山冷水鱼养殖发展起果蔬种植、餐饮住宿服务等多个经营业态,他和妻子马晓鹰用虹鳟鱼产业反哺科研:40亩虹鳟鱼基地年产值七八十万元,山庄餐饮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其中20%利润持续投入裂腹鱼温控车间研发。
虹鳟鱼生鱼片
如今基地开发出“观珍稀鱼种、品冷水鱼宴”的农旅模式,用虹鳟鱼的利润反哺裂腹鱼研究。明年,白连友计划购买一台鱼苗车间,让古蔺裂腹鱼搬进车间,享受可调可控的温室环境。
白连友养殖场
秋日的川南泸州,山洞气泡记录着娃娃鱼的生长,高山鱼池倒映着裂腹鱼游向车间的轨迹。十年青春,两段传奇,泸州新农人用行动诠释:绿水青山的馈赠,终将眷顾最懂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