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兄弟,魂兮归来吧。国家的富强、繁荣、昌盛,是你们以血肉构筑的。人民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你们,安息吧!”8月12日,雨后初晴,松山战役遗址更显庄严、静谧。在女儿女婿搀扶下,即将迎来100岁生日的抗战老兵廖沛林爬上近百级青石台阶,来到松山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广场,向英雄雕像行军礼。
百岁远征军老兵廖沛林瞻仰远征军战友。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镇的松山战役遗址,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日主战场。这是让廖沛林永生难忘的地方:1944年,19岁的他作为中国远征军一员投入到松山战役,不但自己受伤致残,数千名战友更长眠于此。
今年4月中旬,廖沛林在关爱老兵志愿者的帮助下,从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老家迁居到1200公里之外的松山战役遗址附近。“来松山陪伴我的战友,是我多年来最大心愿”。廖沛林告诉川观新闻记者,自己将在有生之年,身体力行讲好松山故事,弘扬抗战精神。
英雄来到我们身边
在松山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广场,廖沛林很快被游客围了起来。
“我们从媒体报道里了解到,您是战场上的英雄,没想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游客们纷纷和廖沛林合影留念,不少人还轻抚他受伤致残的右手手臂伤口,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百岁远征军老兵廖沛林向游客讲述抗战故事。
不少游客希望能听听当年的抗战故事,重温抗战歌谣。对于这些要求,廖沛林总会不厌其烦地尽量满足。“我要替长眠在此的战友们表达,对大家前来缅怀表达感谢。”
廖沛林指着松山主峰等战场,一次次“复盘”当年松山战役的惨烈。“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他气运丹田,声情并茂地唱起《救国军歌》《中国远征军军歌》《大刀进行曲》等抗战老歌。铿锵的旋律,令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纷纷加入合唱的行列。
“我已逝世多年的父亲,是中国远征军71军88师的。得知廖沛林老人来到松山入住,心情格外激动。”家住龙陵县腊勐镇西边寨的魏香美慕名前来探望廖沛林,几个月下来,竟然“走成了亲戚”。“当地要间隔5天才逢一次场,生活不是很方便。周边不少村民经常带着菜、鸡蛋等前来看望父亲。”廖沛林的女儿廖旭红说。
十一次回望最终情定松山
廖沛林现在的居所,是距离松山战役遗址游客服务中心500米的“彼岸松缘”农家乐。只要天不下雨,廖沛林每天都会去遗址追思战友,和游客互动。“有时候老人体力不支,我会开车义务接送他们。”该农家乐老板董宝奇说。
百岁远征军老兵廖沛林。
松山与廖沛林结下了一世情缘。
1925年9月3日,廖沛林出生在乐山市井研县东林镇(现地名)。“九一八”事变那年,刚上小学的他,在音乐课上学唱了“流亡三部曲”等不少抗日救亡歌曲。“高粱叶儿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廖沛林说,1937年七七事变后,《卢沟问答》里那句“只有抗敌救国,才千古美名儿留”歌词,对自己产生了极大影响。
1943年秋,第二次缅甸战役即将打响,廖沛林报名参加中国驻印军,编入教导第3团后,经过“驼峰航线”飞赴印度兰姆伽训练基地接受训练。“因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我被调到电讯大队学习无线电报务。”通过努力学习,三个月后,廖沛林就能够一分钟记100个汉字或100个英文单词。因前线人才紧缺,在驻印军实习了两周之后,电讯大队学员被调回国内,廖沛林等30多名同学分配到中国远征军第71军。
1944年5月,滇西会战打响,廖沛林跟随部队强渡怒江,参加松山战役。
“日本鬼子占领松山后,把松山周边多个山头全建成了地堡、战壕等永久工事,因此攻打松山格外艰难。”廖沛林回忆,因为战事紧张,为提高发报效率,担任新28师报务员的他经常把报话机背在身上,键盘则捆绑在大腿上。因为通讯出故障,他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前往滚龙坡等前沿阵地,向一线作战部队及时传达命令。
6月中旬的一天,廖沛林所在的简易掩蔽部被日军炸弹击中。“背上的报话机被炸碎,背脊骨被打断,右手手臂折断。幸好友邻部队一位团长急令士兵为我止血,并把我背到急救队。”廖沛林说,为保住他的胳膊,军医用手术刀割掉其手臂伤口处一大块腐肉,又把背上伤口里的弹片和报话机碎片取了出来。时至今日,廖沛林致残的右手手臂,比正常的左手要“小”一大圈。
经急救队简易处理后,廖沛林拄着一根拐棍,沿滇缅公路步行一个多月才到达昆明接受治疗。
时光如白驹过隙,昔日意气风发的远征军战士,逐渐步入耄耋之年。2015年清明节前夕,时隔72年后,已近九十高龄的廖沛林首次乘坐绿皮火车重返松山,祭拜战友英魂。在阵亡将士纪念碑前,他泣不成声,不停呼喊着战友的名字。
“老人专门为那些健在和长眠在松山的战友们带去了特殊的礼物:泥土、鲜花、茶叶、烟、酒。”当年同行前往的时任《三江都市报》记者甘国江说。
“我是因为在战场上受伤,提前撤离战场才侥幸存活于世,但更多战友将生命留在了滇西,留在了松山。”廖沛林说,在他众多熟悉的远征军战友中,只有来自广东的钟奋达和来自重庆合川的刘国梁二人,后来重逢过。
在这之后的十年间,廖沛林先后11次前往松山。在一次次长途跋涉和往返之间,他最终决定,余生在松山度过,与战友作伴。
今年4月15日,在四川普善公益、北京缘梦公益、满帮集团以及龙陵县当地政府的爱心接力下,廖沛林老人终于实现迁居心愿。
刚刚退休的女儿廖旭红,和丈夫一起从湖州市赶到松山来照料父亲。廖旭红说,老家的哥哥也即将退休,届时兄妹俩轮流在松山陪伴父亲。
他要做中国远征军“活字典”
8月11日,前来松山战役遗址开展团建的龙陵县一文旅企业,专门请来廖沛林为员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老人旁征博引,以一口纯正的四川话,把发生在滇西的抗战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
百岁远征军老兵廖沛林与游客互动。
“廖沛林老人记忆力惊人,讲解史料翔实,数据等引用准确。”该文旅企业负责人说。
“前不久,北京石油大学、云南大学等学生团队来松山开展研学期间,也专门邀请父亲为他们讲解‘松山战役’。”廖旭红说,保山、腾冲等地学校和相关单位,也纷纷向廖沛林发出邀请。
据井研县潘光远等文化人士介绍,在井研生活期间,廖沛林长期关注中国远征军文化及史料收集整理,不但经常参加国内、省内有关中国远征军的活动,与远征军后人互通往来,还频频走出去,到衡阳市抗战纪念馆等地考察学习,掌握了大量的抗战史料。“他亲自撰写了数万字的自传体中国远征军抗战回忆录,并汇集成册。”潘光远说。
廖沛林还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每天早餐后,他都会坚持书写至少2小时的书法。廖沛林说,为感谢到松山祭奠战友的各地游客,在来松山之后4个月里,他已免费送出2000多幅书画作品。
临别之际,廖沛林专门撰写了一幅“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书法作品。
“即将到来的9月3日,既是抗战胜利纪念日,也是我的百岁生日。百岁之后,归来仍是少年。”廖沛林表示,“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当年自己弃文从武保家卫国,如今要“重整行装再出发”,加强学习和努力开展工作,努力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本“活字典”、松山战役的一张“活地图”,一名弘扬抗战精神的宣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