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位于巴中市南江县高塔镇新华村的饲草加工坊房内机器轰鸣。“以后秋冬枯草季节都不怕羊子没草吃了,我们还可以养更多的南江黄羊!”养羊大户刑学宋竖起大拇指。
日前,在宜宾市结对帮扶南江县工作队(以下简称“宜宾帮扶工作队”)的全程见证下,随着最后一道工序的完成,一捆捆质地均匀、散发着清香的成品饲草料从出料口整齐送出,标志着新华村集体经济重点项目——“饲草加工厂房及附属设施建设”正式投产运行。
饲草加工厂是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的成功案例之一。
帮扶两年来,他们步履不停。春天,去帮扶村种下希望;夏天,在项目现场跟进建设;秋天,在高粱地收获喜悦;冬天,入户慰问留存温暖。
帮扶两年来,两地成果初现。对照省协调机制任务清单要求,截至今年8月底,4张清单35项重点任务,已完成24项,完成占比68.6%。
小切口连接全链条
9月19日上午,在南江县宜南产业园酿造车间里,全国首条清酒全产业链智能化生产线弥漫着阵阵酒香……发酵好的大米由发酵罐移动泵输送至压滤机中,随着机器的挤压,过滤好的清酒被输送至恒温储酒罐中。
宜南食品产业园
走进酿造车间,仿佛进入了一个大型的钢铁森林,目光所及皆是通达四方的输送管道,尽管数量繁多,但每一条都目标明确。磨米机大口大口地吞入大米,蒸煮机冒着水汽,空气里散发着热乎的甜香气味,发酵罐中的大齿轮不停地转动着、翻搅着。
这个酿酒车间是合力促帮扶的成果体现。
“宜宾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代表产区,我们既然肩负着帮扶南江的使命,就义不容辞地要将这一代表性产业注入南江的发展中。”刚到南江时,在一次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宜宾帮扶工作队队员就如此表示。
宜南食品产业园内的清酒酿造车间
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工作队决定以五粮液等名酒的品牌经验为南江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为南江人民打造一个清酒项目。
2024年9月项目启动后,宜宾帮扶工作队迅速组建了“清酒项目推进专班”。经历多次调研、反复论证后,宜宾帮扶工作队勾勒出帮扶蓝图:壮大原料基地、拓展产业发展链条、培育销售市场,打出以“一酒”兴“一业”的产业发展组合拳,助推南江县清酒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作为宜宾帮扶巴中的首个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4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近3万平方米及配套基础设施,采用反向组链模式招引川商投集团、富润集团和南江县属国有企业合作,培育扶持高产值、高税收、链条短、能承载的清酒产业,形成符合南江本地特色且具备独特化、差异化、市场化的全产业链,将有力助推南江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宜宾市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项目今年预计实现5600万元产值,探索出“宜宾资源+南江落地”的共建模式。
据统计,今年来,南江县已使用省内结对帮扶资金3478万元,谋划实施项目8个,均已开工建设,清酒产业提升等4个项目已完工。
小项目鼓起钱袋子
产业要发展,群众也要致富。
近日,在高塔镇高家河村的白鹅养殖场,宜宾帮扶工作队队员罗浩被一群嘎嘎叫的白鹅围着。
这些白鹅有一个响亮的名称,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溪白鹅”。
2024年,宜宾帮扶工作队为切实帮助群众增收,力求“短平快”,经市场分析,从宜宾南溪引进了“南溪白鹅”养殖项目。
项目在高塔镇高家河村进行试点,为群众免费提供鹅苗与技术,然后以统一回收的模式带动养殖产业发展。
项目启动后,首批引进了2000多只南溪白鹅,并配套建设了相应的屠宰加工厂房。为提高产品销售额,队员们对鹅头、鹅肝、鹅肉等分别进行处理销售。
在工作队的努力下,共开展南溪白鹅养殖技术培训200余人次,发放1100只优质鹅苗进行试点养殖,带动50余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超3000元。
走出白鹅养殖场,走进新华村。在村子主干道旁,一座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坊格外醒目,墙壁上的“宜南共兴”标志具有特殊意义——那是一片树叶,树叶上方的山代表南江的光雾山,树叶下方的三江(金沙江、岷江和长江)交叉处代表宜宾,寓意两地同经脉、共繁荣。
南江县作为传统畜牧业大县,黄羊、肉牛等养殖业是许多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优质饲草供应不稳定、成本高昂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
工作队深入一线,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饲草加工”这一关键环节上。“上游,它可以消化本地及周边乡镇种植的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下游,它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标准化饲草料,直接服务于本地的养殖大户和合作社,降低他们的养殖成本。”宜宾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加工厂每天可加工150斤至200斤的饲料包400包,能提供10人以上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
据介绍,为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南江县每年安排中省财政衔接资金、托底性帮扶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各项资金不低于10%用于支持发展到户产业和村集体经济。
小举措温暖大民生
两年来,托底性帮扶不只聚焦产业,也涉及民生实事。
今年5月16日,首期省内对口帮扶“李庄白肉非遗技能培训班”在南江县集州街道开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庄白肉技艺从宜宾来到南江,为南江47名脱贫群众、返乡创业者的创业、增收、致富提技赋能,共同见证“非遗+帮扶”的创新实践。
“李庄白肉非遗技能培训班”上,专家讲解制作技巧
为保证培训质量,学校还专门配备定制教学刀具,并科学配课、精心施教,由省级非遗传承人梁师傅领衔教学。
对培训后有条件、有意愿创业的学员提供最高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并安排创业导师跟踪服务,从创业规划、店铺选址、证照办理、落实政策等多维度提供一站式服务。
技能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
两年来,在宜宾帮扶工作队牵线搭桥的推动下,两地人社部门精心谋划,依托南江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结合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在南江县开展宜宾美食培训班,让“宜宾味道”助力南江美食发展。
除了手把手培训,南江县还聚焦两地劳务协作,促进高质量就业。
近日,南江县召开宜宾市—巴中市南江县结对帮扶暨劳务协作座谈会,邀请宜宾市人社部门和企业代表进行深入探讨,厘清“进出双向”劳务协作思路,明确“把宜宾技术引进来增强就业能力、把南江劳动力转出去扩大就业容量”的劳务协作方向,推动宜宾和南江就业供需互补、经济共同发展。
“今年来,宜宾和南江加强劳务对接,建立常态化劳务合作、组织协调、劳务服务和劳务维权机制,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关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南江县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也为宜宾市的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南江县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南江县人社局已与宜宾市三江新区、翠屏区、南溪区、屏山县人社局分别签订了劳务协作协议,实现点对点签约精准对接、点对点招聘精准服务,提高转移输出就业率,促进高质量就业。
据统计,两年以来,双方共促进就地就近就业4万人次、劳务输出21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