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39-6280182
  • 您好!欢迎来到还看今昭,昭化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QQ咨询
互联网违法举报
0839-8722512 zhqwxzx@163.com

成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二字如何书写?

2025-09-29来源:川观新闻作者:王丽君浏览:

这是一个足以“点燃”工业界的重磅消息——落地成都的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有望年内点亮。这一四川迄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将助力成都成为“全国最大的柔性面板生产基地”。

产业强,则经济强。有研究测算显示,工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至少能带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四川经济不断攀升的过程,就是在调结构中推动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跨越的过程。

近期,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深化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核心发力方向。

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是超2万亿元经济体量背后,成都构筑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基石。成都如何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强担当,全面提升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位势与功能能级?这既是《意见》提出的核心任务,也是成都迈向更高能级城市的必答题。

产业兴城:

把“基石”做大做强

成都被国家赋予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任,唯有制造业被冠以“全国”二字,其余均为“西部”。

“从区域中心到全国基地,这凸显了国家层面对成都制造业发展的明确要求和更高期望。”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创始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指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非常具体地指向实体经济的核心部分,将成为国家参与全球高端制造竞争的重要战略支点。

汤继强认为,成都工业历史底蕴深厚,已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坚实的产业基础。

工业是成都一路走来的“基石”。从“三线建设”时期的奠定基础到当下“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国家定位,成都已基本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建成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这块“基石”分量几何?大型无人机产量和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球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在成都生产,近3年新药出海交易额累计约260亿美元、占全国20.4%……赛迪顾问《2024年先进制造业城市研究》显示,成都位列“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8名。

2024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十城市

然而,成都工业发展并非高枕无忧。参照世界银行研究,超大城市工业占比通常应保持在25%以上,才能避免经济空心化。而成都工业占比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持续滑落,目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在省内,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也已多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24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城市排行

做大做强工业“基石”成为成都的必答题。省委作出四川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关键阶段的重要判断,要求以工业为主擎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全省人口和经济核心承载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成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的使命所系。

怎么答题?形成大抓工业的共识是第一步。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曾多次明确:将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持续把狠抓工业作为重中之重。

城中有园:

从“散而弱”到“聚而强”

工业空间布局演变,呈现从分散走向集聚的路径,产业园区无疑是这场工业化变革的主阵地。

国家明确提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四川省委也对外释放了支持园区优化提升的强烈信号。

去年10月,成都以一场高规格的产业园区大会,为全市园区发展定调:强化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

此次印发的《意见》中,“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被列为明确目标,再度将园区推至产业发展“C位”。

成都园区调整“大刀阔斧”,去年启动“立园满园”行动,将全市90余个园区整合优化至51个,构建起“3个国家级园区+22个省级园区+N个市级园区”新体系,提出每个重点园区主导产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强化方向感,提升辨识度。

此次出台的《意见》,支持成都开展“立园满园”,推动国家级开发区提质增效。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丹说,园区发展步入存量时代,这次重构将推动布局由散到聚、产业由泛到准、数量由多到精,更有利于制造业长远发展,也将更有力支撑起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布局。

改革成效已体现在发展节奏上。“3+22+N”产业园区推进重点项目599个,1—7月完成投资1163亿元,占年度计划69.4%,高于时序进度11.1个百分点。园区定位更聚焦,如“华西医美健康城”更名为“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专注转化医学服务、高端诊疗等细分领域。

园区重构并非一劳永逸。成都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产业再聚焦、链条再细分。在成都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中,成都开展“入围赛”“排位赛”,“满足条件的纳入培育名单,并进行动态监督和绩效管理,以此支持园区竞进争先。”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说。

园间有链:

推动产业链聚势提能

“制造业基地”前加上“先进”二字,清晰指明成都的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筑牢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根基。“这意味着产业必须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与竞争力。”汤继强说。

不少人从近日成都高规格召开的全市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进一步明晰成都方向:以“强链突破、聚链成群”为路径,挺起省会城市与经济大市的产业“硬脊梁”。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被列为《意见》中的重要任务。成都是四川省产业聚集地,四川15条重点产业链中,有14条以成都为核心承载区。目前,成都培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为引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软件信息服务等11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

成都国家级产业集群一览

绝对主力的背后,结构性压力浮现。两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近年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减产压力;新崛起的晶硅光伏、锂电产业也步入阶段性调整区间。

此次《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率先迈入世界级产业集群行列”。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能级,成都提出支持龙头企业抢订单、提产能,加强跨链协作,培育新业态、新项目,冲刺电子信息产业1.5万亿元规模。

聚焦锻长补短“韧链”,须以创新驱动培育产业新动能。成都在新型显示、工业无人机等领域,巩固提升技术长板、规模优势、体系效益。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短板,支持链主企业带动链属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技术,让产业迈向高端智能化。

明确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成都提出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9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0大未来产业领域。短期靠优势产业稳基本盘,长期靠新兴与未来产业拓新空间。“如此梯次布局,让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市“9+9+10”产业体系

链上有企:

以“抓大育小”矩阵发展

企业作为经济的“微观细胞”,推动技术迭代,牵引价值流动,直接决定着产业链的韧性与高度。

从成都龙潭总部城大学生创业园起步的卡诺普,正以“成都造”推动产业升级,其焊接机器人国内市占率近15%,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邓世海表示,卡诺普已实现机器人核心零部件95%以上国产化,并在四川本地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然而,放眼全国竞争版图,成都工业企业中,缺乏在全国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本土头部企业。2024年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中,成都仅10家企业上榜。

重点城市入围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

没有头部企业,就难有产业竞争的话语权。《意见》明确提出争取“中科系”“中核系”等企业布局关键产业项目,以500强企业为重点引育一批企业总部和优质项目。

成都的应对策略是“抓大育小”。一方面增强龙头企业综合实力,聚焦创新能力强、行业话语权高、产业链带动大的龙头企业,实施提升行动,实行专班服务,打造一批根植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推动中小企业追赶跨越,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行动,培育更多深耕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

打造更具爆发力的拳头产品,被摆在突出位置。比如,围绕柔性显示屏、创新药、工业无人机等优势领域,强化名企名品市场推介和场景应用,推动形成“一个终端产品带动一条产业链”发展态势。

成都已有新动作。在9月28日的成都工业精品发布暨供需对接会上,一批成都工业精品发布,“成都造全球销”市场拓展系列活动启动,加速“成都造”出圈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