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山坳坳里也能用上大型旋耕机。”4月18日,昭化区红岩镇华丰村村民李开国看着大型旋耕机在自家田地里来回穿梭、翻耕泥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大家伙’能够开进田里,得益于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以下简称亚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或项目)对我村的帮助。”华丰村党支部书记胡军说,这在之前,村民都不敢相信山区也能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
亚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主要包括田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平整土地、保土耕作、生态种养示范基地等。昭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灌排设施和机耕道路的贯通,不仅解决了基地的生产运输,也便于基地的日常管理,还有助于推进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该项目自2022年7月在华丰村实施以来,有效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生态承载能力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了乡村振兴。
夯实设施建设筑牢农业“耕”基
华丰村农田引排水沟渠施工现场,挖掘机正紧张有序地进行清淤疏浚作业,村民们挥锹铲土,全力以赴清沟渠、通水系、铺管道,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我们村主导致富产业是优质粮油种植、中药材种植等,以前村民种植灌溉只能依靠一条条土沟,由于土沟老化严重,引水排水都不方便,村民盼望着有一条新的沟渠可以灌溉农作物。”胡军说,项目计划新建排灌渠系14公里,疏通田间“毛细血管”。目前,已完成了7公里的渠系建设,剩下部分将于今年7月底前完成。
14公里的泥泞土路变成平坦的机耕路;大型农业机械畅通无阻地开进田里;“三面硬”的排水沟使雨水不再渗漏,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新建450亩高标准农田,让“小田小地”转变为“大田大地”,整治后的7个山坪塘,为农田灌溉用水提供了保障……
华丰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监事长李林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他指着山脚下的一片一片的农田说:“这个项目很实在!道路、水源的改善,增强了我们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今年,我们计划承包200余亩土地,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加农民的收入。”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
“以前种地是凭经验靠感觉,现在才知道水稻怎么施肥才高产。”66岁的村民刘福海颇有感触地说。
此前,他通过参加亚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机构能力建设培训,学到了新的农技知识。该次培训从3月2日起,20余天的时间里,采取“理论教学+外出交流学习”形式进行。
期间,老师们结合工作经验、典型案例、农业知识和该村土地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员们耐心细致地讲解了节水灌溉、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等十个专题的农业技术知识。此次室内理论教学共培训学员465人次。课后,老师们还走家入户,为他们发放了农业知识宣传资料667册。
理论教学结束后,培训学校还组织华丰村的专合社负责人、创业青年骨干等50人利用两天时间,深入利州区大石镇、龙潭乡和剑阁县普安镇的多个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农庄和种植基地,现场学习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农业产业规划、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同行的老师们详细解答了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红岩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内容丰富,注重实效,为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学员们将学以致用,力争收获更高效益,为乡村振兴作出新时代农民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