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
《广元日报》刊发
《昭化区:兴水惠民润泽发展沃土》
原文如下
□梁宗寿 侯继勇 李武林 文/图
冬日暖阳,走进昭化大地,一条条渠道蜿蜒延伸,一座座水库焕发新姿,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万户,一项项事关民生的水利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成绩斐然的水利建设,既保障了民生用水安全,又为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筑牢了坚实根基。
近年来,昭化区站在新的起点上,严格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略,紧密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大门类,着力攻坚克难、补短强弱,敢担当、善作为、勇拼搏,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该区先后成功承办全省乡村水务现场推进会、全市农村供水保障暨乡村水务现场会等,创新实践出的山区农村供水保障“3135模式”在全省推广,探索形成的乡村水务“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入选全国水利高质量发展“红榜”经验在全国推广,成功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节水型机关,获评全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乡村水务先进县、乡村水务建设标杆县等。
创新做好集中供统筹管 实现“好水自由”
“自来水喝着干净、用着方便,从扁担到拧龙头,蓄水桶‘下岗’,老百姓的好日子‘上线咯’。”在昭化区王家镇方山村,坐下聊起水,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智来了谈兴。“这幸福之水来之不易啊。”说话间,他总会不自觉地端起水杯,喝上几口。
这是昭化区探索建立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运行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抢抓全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机遇,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探索形成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运行模式,城乡供水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价”,试点经验入选全国水利高质量发展“红榜”经验,2024年获评“四川省乡村水务标杆县”称号。
创新推动管水实现统一直管。针对农村供水工程投资大、回报低、准入门槛高等特点,打破乡镇行政区划限制,成立由政府主导、区水行政部门主管的国有水务投融资平台公司,统一负责城乡供水工程的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实现“多头多层管水”向“统一直管到库到户”转变。深化农村供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供水工程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将全区93座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和8大供水厂,作为资产注入平台公司。
创新推动供水实现互联互通。针对地势落差大、水资源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时有发生等问题,坚持“建大并中减小” 思路,统筹利用辖区内嘉陵江、水库等优质水源,构建了以嘉陵江等河流为骨干,以工农、紫云等水库和小微塘库为配套的水网体系。近年来,共新(改、扩)建骨干集中供水工程11处,配套供水管网147公里,形成以8大中心水厂为龙头,辐射20余座小型供水站点的城乡供水体系。
“过去昭化区的饮用水源水库全部依靠自然降水蓄水,现在建设了6座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其中嘉陵江至团结至梅岭关水库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每日可从嘉陵江输送 3000吨水至团结水厂,为片区2.5万群众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水源。”昭化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武林表示。
创新推动用水实现同质同价。针对过去农村饮水收费管理不规范、不同地区价格差距大等问题,建立健全农村水费征收补贴机制,推动用水同质同价。在征收上,为全区5万余户农村用水户全部安装智能卡水表、物联网水表,实现用水预付费管理。在水价上,建立生产用水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活用水惠民补助机制,推动水费收缴与用水补贴“双线运行”。生产用水按0.09元/立方米收取,生活用水采取“政府限价+区财政差额补贴”的“两部制水价”管理模式,即每月每户按1元“管网维护费+月计量水费”(水价标准执行3元/立方米)标准计收,对制水成本高出3元的给予财政补贴,年补贴近200万元。
创新推动维护实现常态长效。针对农村供水设施管护不到位问题,建立城乡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供水预算绩效管理和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三项制度”,对农村供水设施日常管理、运行维护、服务保障等逐一明确,并将群众知晓度、满意度作为供水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升供水保障和管理能力。完善农村供水保障服务体系,成立8支供水抢修服务队,采取“联合办公、电话预约+上门服务”方式,开通24小时热线服务电话,分片区派单,快速解决供水抢修、安装、水质监测等具体问题,推动供水服务向村社延伸。
抓实河湖长制 守好一方“碧水清流”
冬日的柏林湖湿地公园飞鸟翔集,游人如织。人们在这里享受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欣赏山清水秀的景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湖边的荒地经过整治变成公园,河岸更绿了;河与河之间的“毛细血管”打通,碧水悠悠流淌,水更活了……近年来,昭化区积极探索河长制,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依法依规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有力促进了辖区内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实现从“河长制”转化为“河长治”,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常态。
昭化,全域位于嘉陵江流域,包括嘉陵江干流共计16条河流,总长度343.35公里,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83座,境内水域面积约1.44万公顷。
这意味着,享用丰富水资源的同时,昭化也担负着为水资源安全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
为此,昭化全面建立“河湖长+”责任体系,覆盖区、镇(乡)、村三个层级和河库塘堰渠五大水体。同时,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以“水美新村”建设为载体,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创新实行“河长+警长”监管模式、“河段长+塘库长”管理模式、“水清+岸绿”工作推进模式,实现河湖“四乱”及水污染问题动态清零,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
几年来,17名区级河段长、72名镇级河段长、336名村级河段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踏踏实实地用双脚丈量着全区16条河流、96座水库、6677口山坪塘、4条重要干渠……累计约10万人次开展常态化巡河。
同时,昭化区结合实际颁布实施了《昭化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出台了《河长制提示、约谈、通报制度》《河段长巡查细则》《河长巡查工作制度》等相关文件,确保河长制工作落地落实。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竖立宣传牌等营造全员关注、保护河流的良好氛围。
做实支撑保障 从“水旱易灾”到“旱涝保收”
河道清淤、材料运送、堆石砌墙……近日,在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麻柳湾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铲车等大型机械设备来回穿梭,工人们干劲十足,正忙着开展施工作业,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主要工程内容及规模是综合治理河道长度 2.606公里,新建堤防 3.134 公里,清淤疏浚 0.908 公里,目前已全面完工。”天雄村麻柳湾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经理李文静介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昭化区以乡村水务建设为引领,全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持续完善强化农村供水设施支撑、提高灌区安全输水能力,保证了农业产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用水需求。
除了集中优质资产,赋能平台公司建设,项目也为平台公司建设提供了运行保障支撑。“我们坚持项目为要,以乡村水务为抓手,以水利工程财政奖补为引导,以涉水项目工程为依托,合理调配天然水资源和工程配置水资源,把分散的水源聚拢起来。”罗武林说。
在具体举措上,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农田水利、水资源配置、防洪除涝等工程建设项目700余个,新建中小型水库各1座,整治病险水库41座,整治(新建)渠道300公里,构建以嘉陵江等河流为骨干,以工农、紫云等水库和小微塘库为配套的水网体系,基本实现“蓄引提供泄排”功能完备,曾经的“水旱易灾”变为“旱涝保收”。
乡村水务建设离不开资金保障。对此,昭化区坚持“地方为主、上级为辅、部门整合、群众参与”建设投入思路,紧盯乡村水务关联产业,创新投融资手段,建立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财政投入+平台投融资+社会参与”投融资机制,与多家专业机构开展深入合作,从上级项目专项、本级财政、基金、债券等多渠道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有效保障乡村水务投资建设的融资需求。
乡村水务持续推进和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昭化区围绕农村供水投入、过程、产出、效益4个方面,建立了农村供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出台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不断提升供水工程实施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乡村水务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优化治理 以“治水兴水”促“人水和谐”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我们坚持做好民生水利,这是乡村水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罗武林表示,自开展我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以来,当地围绕城乡供水一体化,按照“大水源、大水网、大水厂、大保障”思路,建立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供水保障体系,“一县一网”“城乡融合一体”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据了解,昭化区自来水普及率已由2014年的35%提高到97.65%,规模化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83.74%,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23万城乡居民实现了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跃升。
乡村振兴,水利先行。这几年,昭化区聚焦民生民利,在补齐水利短板、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水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昭化区依托水系布局,整合全区9533处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水库管理标准化,提升农业灌溉智慧化,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14处,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1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3.8万亩,成功应对2022年夏季的持续高温和罕见旱情,40余万亩粮食作物生产用水得到有效保障,乡村振兴的水利基础更加稳固。
接下来,昭化区将持续贯彻落实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强基础、补短板、抓升级,扎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水利设施建设、水旱灾害防治、水环境治理、水利管理机制创新等工作,为民生福祉改善、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水利保障。
昭化镇天雄村麻柳湾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施工现场。
昭化区工农水库现状图。
昭化区大寨水库现状图。
实地考察大坝河道改线项目。
紫云水厂至元坝镇吴沟村主供水管道改造工程完工并正式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