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观察 袁茹莉 川观新闻记者 张敏
石缸,从古代沿用至今的容器,可广泛使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广元市昭化古城内,现完整留存200余口明清时代的石缸,它们不仅雕刻了众多三国故事,历经百年风雨,它们本身也成了故事。为什么昭化古城内需要这些石缸?石缸现在是何模样?带着疑问,记者走进昭化古城,聆听古缸讲述它们的故事。
历史上,昭化县城(今昭化古城)屡遭火灾,为了安全防范,官方组织民工取完石,打凿制作石缸,用于蓄水,以防不测。大多数石缸由民间百姓自费制作而成,鼎盛时期,石缸的数量由一户一缸增加到一院一缸,甚至一院多缸。石缸除了具备盛水防火的功能外,还起到装饰院落的作用。多数石缸以青砂岩为原料,在石缸外三面均雕刻图案。
在昭化古城南门巷,有一座拥有四百年历史的辜家大院,放置在该大院里的石缸尤为典型。该大院有四个不同的院落,分别摆放着形状不一、工艺精致的老石缸,至今仍在使用。这些石缸中,有四口石缸上雕刻着三国典故图案,分别为张飞战马超、关羽战长沙、吕布戏貂蝉以及曹冲称象。除此之外,在院内还有一口号称“昭化缸王”的巨缸,长3.05米,宽1.4米,高1.5米,容积6.4方。缸的正面刻着“有龙则灵”四个大字,侧面有“道光乙酉年制”字样。这口“缸王”在古代叫做“太平缸”,主要用于蓄水和预防火灾,属于古代的消防设施。由于是青砂岩材制作而成,石缸也成了磨刀的方便之处,因前人长年累月的使用,该石缸沿口已留下多个大小不等的磨刀弧痕。
辜家大院内水景系统。毕江 摄
走在昭化古城内,可以看到沿街沿巷的店门前,几乎都放有一口石缸。石缸里蓄满了水,种有莲花、水草等水生植物,石缸外部长有青苔。这些青苔像天然的保护膜,包裹着石缸上的雕刻图案,使其免受风吹日晒,使其保存得更久。
石缸上刻有曹冲称象图案。毕江 摄
对于昭化古城来说,这些石缸的存在不仅增添了一缸一景的景观,更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石缸上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仿佛在述说着当年发生在葭萌关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