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39-6280182
  • 您好!欢迎来到还看今昭,昭化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QQ咨询
互联网违法举报
0839-8722512 zhqwxzx@163.com

【川观新闻 】广元昭化:创名县 看今昭丨谁是“蜀道卫士”?

2023-04-04来源:川观新闻作者:王丽君浏览:


川观新闻记者 张敏 广元观察 杨鸿波 剪辑 袁茹莉

这是一条连古通今的道路,这是一段巴蜀历史文化的见证,这里有一群一直守卫它的人……

自古蜀道开通以来,中原与蜀地间,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便不绝于此。它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中国西部最有影响和最为繁忙的文化交互传播线。

古蜀道现状如何?当地是怎样保护的?“蜀道卫士”又是谁?近日,记者来到广元市昭化区,实地探访几千年的古蜀道。

一条道

跨越千年仍为人所用

日前,记者来到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松宁村高庙铺,从这里进入古蜀道,青石板路面延伸至山间,道路两旁翠柏环抱,路基、路面依然完整,部分路面上碗口大的马蹄印迹清晰可见。这一切都在向人们“讲述”当年这条道路是何等的热闹。

整个剑门蜀道金牛道(昭化段,高庙铺—昭化镇)从昭化穿境而过,起于昭化镇(原大朝乡)松宁村高庙铺接剑阁县剑门关镇高峰村交界,止于昭化镇城关村桔柏渡,全长34.95千米,现存14.62公里。

古蜀道的石板路已留下岁月的痕迹。袁茹莉 摄

在国道108线没有贯通前,从原大朝乡高庙铺到昭化镇,人们依赖21公里长的古蜀道商贸往来、生产生活,村民出售粮食、家禽,购买布匹、盐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路上的马帮、驼队、背夫连成一线。

时过境迁,现在的古蜀道虽然没了往日的人流车马,但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出行道路,更是众多游客慕名而来的古蜀道景区。

“非常佩服古人的智慧,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依然能建起牢固的交通要道。”来自成都的游客向科林,对眼前的古蜀道很是感慨。他说古蜀道保存完整,一路上在欣赏风景时,感到周边环境卫生也很好,这离不开当地保护古蜀道做出的努力。

一群人

传承多辈的守卫者

“这条路我再熟悉不过了,哪里有马蹄印,哪里容易被水冲,我都一清二楚。”说话的人是79岁的何文斗。何文斗是松宁村5组人,能对古蜀道这么熟悉,不仅是因为从小生长于此,还因为他曾专职守卫古蜀道4年。当时,像他这样的古道守卫者被大家称为“蜀道卫士”。

沿着古蜀道走一走,检查古路、古树,早已成了何文斗生活的日常。道路损坏,他就修,古树名牌掉落,他就捡起来绑好,游客问路,他就带着游客走一段。

古蜀道旁的古柏。袁茹莉 摄

2012年,像何文斗一样的“蜀道卫士”有14人。据时任大朝乡党委书记的蒲化平介绍,彼时该乡古蜀道存在年久失修的情况。为保护好祖先遗产,乡里提出成立“蜀道管理办公室”任命各村共14名村民小组组长为“蜀道长”,兼职管理古蜀道,负责责任区环境卫生、处置古蜀道突发情况等。

每年雨季,山洪易发,路面石板滑落、路基堡坎垮塌时有发生。何文斗巡查时就带上锄头等工具,一路走一路就地修复。

2015年夏季,一连几天下大雨,雨停后何文斗连忙跑到古蜀道查看路况,在有一处堡坎被洪水冲垮,道路中断,存在安全隐患。经他反映,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堡坎很快被修复通行。

探访中,记者还遇见不少当年的“蜀道卫士”,尽管他们不再担任此职,但他们守卫古道的心一直都在。

“古蜀道是先辈留给我们的遗产,要一直守卫好。”采访中,这些已经年过七旬的“蜀道卫士”告诉记者,古蜀道沿途一直有守卫蜀道的传统,没有统一管理前,大家会自觉维护修缮,因为那也是每个人生产生活必须的路。

2016年退休后何文斗留了一副对联鼓舞后人,“观蜀道 风景美 祖先遗产,展宏图 创未来 子孙幸福”。何文斗表示,现在古蜀道被纳入了文化遗产保护,也有专人守卫,但他想把当地守卫蜀道的传统告知更多后人。

一个目标

让古蜀道活起来

“目前全区有32人专职负责守卫古蜀道。”昭化区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在昭化区对古蜀道的守卫,已由“蜀道长”变为“护林员”。

2017年,昭化区出台《广元市昭化区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将原来“蜀道长”负责的道路巡检、环境卫生、森林防火等职责纳入到“护林员”工作范畴,按要求开展日常环境治理和道路维护。

维护是前提,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好古蜀道,让古蜀道“活起来”?昭化区也有深刻思考。

古蜀道旁年代久远的驿站碑。袁茹莉 摄

2019年,昭化区出台《广元市昭化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提出实施古蜀道遗址保护利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工程。目前,昭化区全境21公里古蜀道已全部纳入保护范畴。

“我们已把古蜀道纳入5A景区申报范畴,为古蜀道景区引流,还将在昭化古城规划博物馆,展示古蜀道内容。”昭化区文体旅局文物科科长项明冬介绍说。

同时,昭化区还将恢复举办四川省蜀道马拉松比赛,策划写生、绘画、汉服秀等系列活动,将“古蜀道”与当前人们喜爱、热爱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古蜀道”更有现代感,焕发新生机。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