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39-6280182
  • 您好!欢迎来到还看今昭,昭化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QQ咨询
互联网违法举报
0839-8722512 zhqwxzx@163.com

【媒体聚焦】《香港文汇报》专题报道昭化文旅:走进四川昭化古城 感受古朴民风 走近千年时光

2023-06-26来源:香港文汇报作者:尹晓琴浏览:

6月26日 

《香港文汇报》刊发 

《走進四川昭化古城 感受古樸民風 走近千年時光》

原文如下

◆作為「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昭化古城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較好的一座古代縣城城邑和保存最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


◆嘉陵江繞城而出,被兩座山分割成「S」狀,形成一幅天然太極圖。


◆學生們在戰勝壩上臨摹昭化古城城門。


◆遊客了解古代縣級官署建築格局及其功能配置。


◆蜀道上重要的節點金牛道昭化段蒼松翠柏,綿延的青石板路幽深。


◆太守街正中的葭萌亭又稱過街亭,全為木質結構。


◆街巷之間「丁」字相連,有着「道路交錯相通,城門不相對」的軍事防禦特色。


◆昭化古城中的劍刀壩君臣園按「太極八卦陣」陣形布列。


◆遊客晚上可感受大型沉浸式演藝劇目《葭萌春秋》。


  在川蜀之北、秦嶺之南的四川省廣元市境內,嘉陵江、白龍江、清江三江交匯之處,有一座面積不大、名氣不小的古城——昭化古城。作為「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昭化古稱「葭萌」,至今已有4,000餘年歷史和2,300多年連續建縣史,是中國最早推行郡縣制管理的縣治地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內地保存較好的一座古代縣城城邑和保存最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初夏時節,當記者走進這座古城時,彷彿面對着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聽他講述秦滅巴蜀後的設縣建制、魏蜀相爭時的馬嘶箭嘯、街巷交錯中的匆匆過客,以及那些歷經歲月積澱而保留下來的民俗文化和古樸民風。◆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向芸

  從成都市中心出發,驅車3個多小時,或是乘動車到廣元再打車,都可以很便捷地到達昭化古城。如果你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甚至可以選擇在古柏參天的青石板路上徒步一段,感受古蜀道的魅力——蜀道全長270千米,其中昭化段32千米,是金牛道最精華的部分,集「古道、古城、古關、古渡、古驛」於一體。

  昭化古城當年的選址獨具特色,遊覽古城適合由遠及近地慢慢靠近。天氣晴好時,站在城外的牛頭山觀景台上,就可以俯視整個昭化城:只見嘉陵江繞城而出,被筆架山和翼山分割成「S」狀,形成一幅天然太極圖,而昭化古城正好位於山水太極魚眼之處。昭化古城以城為關,北枕秦隴、西憑劍閣、南通閬巴,金牛古道穿城而過,是古時北上長安、南下成都的必經之地。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周邊關隘森列,是「關」「城」一體的水陸要衝,「雖為彈丸之城,而有金湯之固也」,因而成為「地控秦隴、勢扼蜀巴」的戰略要地和「全蜀咽喉、川北鎖鑰」的蜀道重鎮,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遺蹟眾多 與三國歷史互為印證

  當遊客一步步走近古城時,高大結實的城牆、斑駁的深綠苔蘚、凹凸不平的牆磚,則記錄着那些被歷史雕琢過的時光。據了解,古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及三國時期作為軍事要地修築了城池,至今還保留有部分漢代土城牆和城門遺址。明代中期,昭化縣城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在舊土城外包築石牆,加蓋城樓,於東西南北各設城門。明末清初,戰亂停息,外省移民紛紛遷來;清早中期時,昭化縣城又進行了多次修繕,城門環圍,確定了「四街五巷」的格局。

  2004年,師從梁思成、劉敦楨等大家的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考察昭化古城後,曾留下這樣的記錄:「昭化古城完整地保存了古驛道、古關隘、古廟宇、古城牆、石板街、古店舖和古民居等,文物建築融匯了中國南北建築風格,布局嚴謹而又獨具特色,特別是眾多三國遺址,突出了三國蜀漢文化的豐富內涵,是研究蜀漢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重要例證,十分珍貴。」據廣元市文物部門統計,廣元境內有140餘處三國歷史遺蹟、遺址,其中最為重要的三國故事發生地,當屬昭化古城和劍門關。昭化古城及周邊存有的葭萌關、戰勝壩、姜維井、費禕墓、敬侯祠以及關索城、鮑三娘墓等大量遺蹟,與三國的歷史和傳說互為印證。

  記者來到昭化古城的當天下午,正好煙雨濛濛,清靜冷寂的古城在微風細雨中平添了幾分滄桑感。站在古城門中間往外看,雲霧環繞的山峰靜默無語,昔日的金戈鐵馬、刀光劍戟已煙消雲散,而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的葭萌古蜀道、張飛夜戰馬超的戰勝壩、姜維固守的牛頭山寨和姜維井,至今仍依稀保存着歷史的風貌。

  昭化古城現存的城建格局為明清時的模樣,四條大街、五條小巷均用當地青砂石板按三橫兩縱、中間高兩側低的瓦背風格隨坡就勢而建成,且街巷之間「丁」字相連,有着「道路交錯相通,城門不相對」的軍事防禦特色,當年建成的東面瞻鳳門、西面臨清門、南面臨江門和北面拱極門,如今僅存東、西、北三座古城門。

  保護原真 歷史文化遺存保留完好

  和其他古城不同,昭化古城沒有過度商業化後的熱鬧和喧囂,雨中的青石板路濕漉漉地像打過蠟一般,向前延伸進木屋青瓦裏,屋簷下掛着的鮮紅燈籠格外醒目,偶有三兩遊客擦身而過,或是城中居民撐傘歸家,時光彷彿都停留在了這一刻。而到了第二天,雨後初霽的昭化古城又給人以另一種感受,店舖開門迎客,當地百姓在街邊擺出新採摘的蔬菜,孩子們在街上跑跳嬉鬧,充滿了煙火氣。導賞員說,古城並不大,以城牆為界,面積只有435畝,綠樹掩映的民居院落裏至今仍居住着620多戶共1,900多位居民。

  當地對古城的保護和修復也很「聰明」,對明清時期留下的老宅老屋「偷樑換柱,堅固骨架」,保留其外殼、外形,加固樑柱;對居民新造的水泥或馬賽克樓房「砍頭斬尾,拆新補舊」,以斜頂灰瓦、雕花窗欞和木欄樓台,呈現古色古香的川北民居;甚至還在老石基上恢復原建築,通過修補加固,保留遺存。

  因此,在昭化古城中,除三國遺址、遺蹟外,縣署、文廟、科舉考棚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仍保留完好,清晰地展現着明清時期建築的特徵。如在昭化古城內最高處,有象徵着權力至高無上的昭化縣署。始建於唐的縣署歷經戰亂,幾經廢毀,明洪武八年和清道光三年先後兩次復建,上世紀60年代再次被毀。2008年復建的縣署為三進院落,讓遊客可以了解古代縣級官署建築格局及其功能配置。

  順着縣署往下走,是始建於1839年的昭化考棚,內設聽事房、管房、考舍等,完整地還原了古代科舉考試的整個流程。作為清代昭化縣試及昭化、劍閣、青川、廣元四縣童生參加府試、院試的考場,這裏可供300多名考生同場考試。從保留至今的12間考棚來看,讓人很是好奇當年的考生們獨守鴿子籠般的小房間,如何能做到文如泉湧。

  考棚旁邊的建築群為文廟,為祭孔而立。始建於宋代的昭化文廟,曾歷七次改建,建築大都被毀,僅存的大成殿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所建。歇山式屋頂、全木榫卯結構、複式斗拱闊簷的大成殿,經歷了歷史上的多次地震,但磚木結構的建築未受到一點損壞,不禁讓人感嘆傳統建築技藝的精妙。如今,2020年9月開市的昭化西市成為昭化古城的延伸和補充,晚上遊客可在此感受大型沉浸式演藝劇目《葭萌春秋》;白天除在古城遊覽外,還可觀看「張飛戰馬超」等實景演出,「穿越」回三國戰場。

  在這座小城裏,逝去的歷史與當下的生活極好地融合在一起,人們可以在每一幢修復後的建築、每一處保留的遺址上讀出歷史的真跡,也可以在每一聲吆喝、每一頓美食中感受人間煙火的幸福。有空時,就來昭化古城逛逛吧……

  線路推薦:

  (1)昭化古城探幽訪古一日遊:昭化古城—午餐(昭化江鮮)—桃博園—返程

  (2)大蜀道自駕二日遊:

  第一天:昭化古城—午餐(昭化江鮮)—桃博園—入住古城民宿—夜遊昭化古城、昭化西市

  第二天:昭化古城出發—牛頭山—大朝驛—午餐(特色家菜)—松寧橋—高廟舖—劍門關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