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
《中国县域经济报》刊发
《变“好口碑”为“好品牌”——四川广元昭化区多举措打造高质量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原文如下
初夏至,万物生。嘉陵江群山深处,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射箭镇药博园内灵芝、天麻、黄精等药用植物蓬勃生长,前来赏美景、品药膳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此经营农家乐的刘琼华每天早上6点便开始为游客制作养生药膳。她说:“游客多了,生意红火了。今年以来,农家乐已经接待客人20多万人次,营业额70多万元。”
今年以来,游客出游热情高涨,昭化区旅游市场强劲回暖。1—5月,全区共接待游客479.81万人次,同比增长12.94%;旅游总收入33.17亿元,同比增长15.22%。
喜人的数据背后,是市场的认可与游客的好口碑,是昭化区多举措深耕文旅产业的不懈努力。
高标准定位
深化景区建设
华灯初上,夜色撩人。昭化古城景区流光溢彩,院落、楼阁、古巷在灯光下构成了古雅、梦幻的美景。
众多市民游客汇聚于昭化西市,赏夜色、看演出、品民俗,尽情享受古朴浪漫的“夜昭化”。
“升级昭化古城夜景,昭化区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昭化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个创建’的重要内容,实施过程离不开专家团队的智慧。一条条建议,一次次学习,一场场调研,都为昭化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助力。”昭化区文旅体局局长仲传武说。
昭化区聚焦全省大蜀道、巴蜀文化走廊核心区建设,邀请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和本土文史专家,深入挖掘三国历史文化、巴蜀文化、川北民俗文化,串联开发天雄关、牛头山、大朝驿、照壁崖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曲回坝、水通坝高端商贸旅游设施。目前,已完成中军帐、天雄关、怡心园、益合堂等文旅项目建设,推出了沉浸式体验大型演出《葭萌春秋》。
强配套设施
服务提档升级
“手机没电了,这里可以充电;想喝热水,这里免费提供;想听讲解,一个电话就可以约到讲解员,真不错!”来自甘肃的游客姚彦,对昭化区栖凤峡景区的服务中心赞不绝口。
“服务好不好,厕所里面找”。出游难,有时就难在如厕上。而在昭化区,各景区均设有高品质的旅游厕所,干净整洁且配备有现代化设备,厕间设置充分照顾不同群体的需求,让游客方便又舒心。
近年来,昭化区紧盯“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加快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昭化区已建成肥肠特色美食街、休闲夜市;培育“四川特色餐饮名店”“昭化名厨”30余家(名),打造“昭化生态鱼”“昭化肥肠”等特色餐饮品牌30余个;形成特色旅游商品50余种;建成卡尔温泉综合体、“半山星宿”“近悦·远来”“且慢·帐篷里”等民宿、酒店,各类接待服务设施数量超过600家;开通城市观光巴士线路5条、旅游专线26条,建成游客中心12个、服务站5座。
依托互联网
发展“智慧旅游”
“4年前我来昭化古城玩,买票时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今年再来时,我提前在网上预约购票,扫码就能进景区,不用排队,方便多了,玩得很尽兴。”来自成都的游客黄明对昭化古城旅游新体验连连点赞,“还有,扫景点二维码就能在线享受导览讲解服务,既方便又有新意。”
“借助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自驾游游客日渐增多。未来,我们将在游客集散中心设置自驾游服务点,为广大自驾游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服务。”昭化区一家文旅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今年,区里加强了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上线了‘昭化智慧旅游导览地图’,在游客集散地和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安装了智能终端查询机,方便了游客。并且,数据分析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服务,提升‘软实力’。”
游客的热情与热爱,正通过“互联网+”转变为一目了然的数据。从不了解用户意向到准确把握用户喜好,进而完成体验设计,昭化区正借助互联网将游客的好口碑转化为好品牌。
以“旅游+互联网”为支撑,昭化区建立了大数据中心,实现省、市、区旅游数据互联互通,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主要乡村旅游点和民宿已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等功能;发展“月光经济”“首店经济”,催生旅游新业态23个;建成朝阳桃博园、五房药博园、滨湖农博园等农旅融合产业园区12个,省、市级研学基地5处;昭化镇、元坝镇拣银岩村、昭化镇朝阳村、柏林沟镇向阳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名单。
本报记者 戚 原 通讯员 吴纹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