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39-6280182
  • 您好!欢迎来到还看今昭,昭化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QQ咨询
互联网违法举报
0839-8722512 zhqwxzx@163.com

【中国县域经济网】读此村庄读此人

2023-09-08来源:中国县域经济网作者:尹晓琴浏览:

秋日的午后,阳光依然灼热。

一个身材瘦削、头发花白、皮肤黝黑,左胸前别着一枚鲜红党员徽章的中年汉子,从摩托车上下来,取下头盔,拍了拍裤脚的灰尘。紧接着,说话声就传进了村委会办公室。

“村史馆展陈方案得尽快定下来,不然会耽误开馆。”这个说话的人就是昭化区虎跳镇竹江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江。

村委会副主任王德永还未来得及回答,王文江又说:“物件收集也要抓紧,省得到时候没看点。”

说话间,王文江走进了村委会办公室,拿起的水杯刚送到嘴边却又停住。王德永知道他又惦记陕南战役傲盘观战斗遗址陈列馆展陈的事,趁他还未开口,赶紧说:“王书记,把水喝了,慢慢说。”

王文江没再说什么,只咕噜咕噜连着喝了好几大口水。

守住“泥土味儿” 留住小村根儿

王文江今年55岁,2001年入职虎跳镇竹江村村“两委”,至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已经19年。提起王文江,村民们个个竖起大拇指,夸赞他留住了村庄的乡土味儿,是有乡土情怀的好书记。

“我们村还是小时候的味道。”说起生活的家园,60多岁的王德永颇感自豪地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带你去感受感受。”

跟着王德永,大家从村委会步行到竹江村一组高梁上聚居点。“谷雨前和后,种瓜又点豆”“玉米荒了苗,少打二斗粮”“早稻水上漂,晚稻插其腰”……道路两旁的黑色木桩上,一句句农事谚语不时映入眼帘,与周边地里的玉米、田里的水稻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2019年10月,高梁上聚居点竣工,乡亲们住进了小“别墅”,水泥路通到院坝内,一切似乎妥当了。但王文江认为还缺少农村的“灵魂”,便提出要搞文化氛围营造。

王文江没想到,话刚说出口,立即收获一大群“粉丝”。“大家都认为文化氛围是一个村的根和魂,一定得搞,而且还要搞出特色。”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文江仍历历在目,一组有50多户村民自发捐钱捐物。

2019年11月,以农事谚语、乡村振兴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美德十要”等顺口溜为内容,以木板为载体的标语一露面,就受到村民们交口夸赞,“这才是农村的样子,有乡土味儿,我们喜欢!”

“‘标语’展示出我们竹江村村民的精气神儿!”王文江说,2021年4月,村民们把“标语”交由村委会管理。他更感责任重大,每天骑车路过都要多看几眼,生怕辜负了乡亲们的嘱托和信任。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随着时代发展,铁牛淘汰了耕牛,电风车替换了手摇风车,煤油灯、算盘、磁带也不再时兴。对于轻巧的物什有的村民们扔进了自家的屋旮旯,石碾、石磨等大物件则遗弃在墙角、路边,布满尘埃。

“竹江村历来重视文化传承,老物件不能丢失在我们手里。”在今年7月的村“两委”办公会上,王文江当机立断:“将车棚改建为村史馆。”

有了目标,马上就干。“王德永负责物件收集,村党支部副书记余利容负责展陈方案,我负责工程改造、经费筹措……”翻开王文江的工作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改建村史馆的各项工作。

“展陈就分为村简介、组织建设、昨日旧貌、今日新颜、杰出人物和荣誉榜等10部分。簸箕、犁、耙、拌桶、风车等农耕用具也收集起来。综合运用实物、图片影像等手段展示竹江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你看咋样?”喝过水后,王文江又与余利容一起商讨村史馆的展陈方案。

“内容比较全面,我看行。”余利容说道。

一旁的王德永、村文书陈冬梅、村综合治理专干张永红也表示赞同。

“我们村地处嘉陵江边,砂金文化是一大特点。刘培一家还留存有淘砂金的器具,明天我们去他家看看,争取让他把淘金器具捐到村史馆。”王文江放下玻璃水杯,又小声说道:“今年国庆节开馆这事一定成!”他似乎自言自语,又好似在给搭档们鼓劲。

随后,王文江站起身径直走向里屋的办公桌。

“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记忆。村史馆记述这片土地的发展轨迹,折射岁月变迁,打开了村民了解自身、了解祖辈、了解村史的一扇窗口,留住过往的记忆,记住浓浓的乡愁。”拿起笔,王文江写下感慨。

薪火永相传 向阳花又开

傲盘山绵延起伏,满目苍翠,嘉陵江水经此东去,奔流不息。

千百年来,这青山秀水,养活了竹江村的花鸟虫鱼,更滋养了一群追寻幸福美好的竹江人。

“竹江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也是红色文化村落,具有鲜明的红色印记。”王文江介绍,红色,是深沉厚重的底色,也是耀眼迷人的亮色。

2020年4月,青牛镇原南流村划入后,竹江村面积变大了,人口也增加了,需要保护的红色资源更多了。王文江坚信,保护传承好竹江村的红色资源是必要的。

 于是,2022年3月,陕南战役傲盘观战斗遗址陈列馆改建工程动工。

展陈文物从何而来?王文江依然把目光聚焦于父老乡亲。“通过召开村民大会、70岁以上老人座谈会等方式,共收集文物300多件。”王文江说,有了村民们的支持,陈列馆改建很顺利。

2个月后,陕南战役傲盘观战斗遗址陈列馆竣工开馆。

“散落的文物有了安身之所,这是对乡土习俗的聆听,也是向红色文化的凝视。”开馆当日,王文江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

走进陈列馆,锛锄、抬钻、铜勺、梭镖……造船工具、生活类、武器类等红色文物一应俱全。

2022年9月,有27件文物还被借到广元城区展览。“我们计划增加一批展陈柜,丰富展示内容。”王文江介绍说。

这些革命文物中,最令王文江记忆深刻的是一口刻有五角星的石水缸,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件从外地淘回的革命文物。

去年4月,在与村民闲聊中,王文江获知上西坝一农户家有五角星水缸。“几经周折,才打听到那户人家的地址。”王文江说,当他看到水缸时,里面还盛满了生活用水。“起初户主并不同意,认为祖辈传下的东西,不能在他手里丢了。跑了三四趟,说了好多话,户主受到感动才答应捐出来。”

一砖一瓦,镌刻烽火记忆,见证革命历程。

竹江村有省级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1处——竹江大柏树嘴红军哨所遗址;市级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2处——竹江大大沟红军渡口、王家河红军渡江遗址;区级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4处。

红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些文物见证了红军战士和竹江人民的鱼水深情,承载着红军强渡嘉陵江的历史印记。”王文江希望借助这些红色文物,让大家“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秋风跨越千年拂过大地,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竹江村汲取着红色力量,昂扬奋进,生机勃发。(记者 戚原 通讯员 吴纹锋)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