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
《中国县域经济报》刊发
《让满意从服务窗口走进群众心口》
原文如下
每个工作日,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石井社区人社服务窗口业务繁忙有序。
“以前办社保,天不亮就得备齐材料到村里、镇里盖章,然后再到区里办理,有时候一天都办不完。现在,人社部门把窗口设在了社区,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办业务,方便多了。”在窗口办理业务的石井社区居民商克福高兴地说。
近年来,昭化区不断强化人社服务阵地建设。昭化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整合资金220万元,将办事窗口延伸前移,在村镇(社区)建设服务平台。
昭化区加强实体窗口建设。在各镇按照“一窗二柜三室”的标准设置综合服务窗口,配备专职业务档案柜,统筹设置档案室、劳动争议调解室、多功能培训室;各村(社区)按照“一窗一柜一室”的标准设置综合服务窗口,配备专职业务档案柜,设置劳动争议调解室。昭化区同步强化线上阵地建设,将“金保网”嵌入“村能办”系统,群众在社区或在家门口的数字终端就能办理人社业务。
“服务便民是人社部门的职责。让群众‘最多跑一次’‘一件事一次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昭化区人社局党组成员、区社保服务中心主任吴金锺说。
昭化区人社局梳理152个标准化事项列出清单;印发服务指南、操作手册,摆放于办事大厅供群众查阅。今年以来,昭化区人社局按照“高频次、高效率、低风险”的原则,梳理可下放权限服务事项,将办理权限下放至镇级。以精简为目标,全力减流程、减证明、压时限,形成基层公共服务办事指南,实现中间环节“应减尽减、应省尽省”。今年,昭化区人社局进一步精简身份证明、失业保险关系接收证明等证明材料11项,业务办理提速80%以上,今年以来已承办人社业务2.8万件次。
“人社服务人员的素质真的很高。我种黄桃时不清楚能不能享受就业补贴,他们耐心地给我讲解了政策。我不会在手机上申请,他们手把手一步步地教我操作。”虎跳镇黄桃种植户苟玉容说。
配备专业化队伍是做好人社服务的关键。近年来,昭化区人社局创新实行“各镇‘N+X’、各村(社区)‘1+X’”的人员配备标准,即各镇分别明确1名分管领导负责、至少1名中层干部牵头人社工作,并按“1万人口以下配备2名在编人员,每增加1万人口再增加1名在编人员”的标准配备工作力量;各村(社区)各配备1名专职人社信息员、若干名村(社区)干部。按照“岗前必培训、培训必考核、合格再上岗”的原则,坚持每年举办1期基层人社政策业务培训班,抓好新上岗工作人员集中培训轮训,定期组织镇、村经办人员到区人社局大厅窗口坐班学习,常态化开展练兵比武活动,提升经办服务水平。
为破解服务对象老龄化、难以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新问题,昭化区人社局创新“N+X”“三帮四办”等新办法,推动“窗口前移、项目下移、服务下沉”改革,人社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得到全面提升。昭化区人社局获评“四川省人社系统先进单位”“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优质服务窗口”“全省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卫子镇石井社区入选四川省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示范站。
“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贴近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方面找差距、添措施,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昭化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席天印说。
本报记者 戚 原 通讯员 杨奇勇 梁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