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
《中国县域经济报》刊发
《农田高标准 稳粮有底气——四川广元昭化区推进新时代“天府粮仓”建设》
原文如下
近日,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受到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表彰,荣获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突出单位。
昭化区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7.12万亩,巩固提升高标准农田10.16万亩。
昭化区有耕地面积45万亩,山地耕地面积占比达80%以上。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9万亩,计划到2030年,基本将全区可纳入立项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到2032年,将全区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建成高标准农田。
土地平整、集中连片,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首要条件、基础工程。走进昭化区虎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在田间穿梭。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配合挖机作业,一条条笔直的机耕道,一块块整齐的田块已初见雏形。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我区农业生产条件、粮油作物产量、人力成本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机械通达率100%,产量每亩可提高100公斤,人力成本可降低200元以上。”昭化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农业机械化股股长王普照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农田水、肥、药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粮食产能,让农田“高标准”,稳粮“有底气”。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站在昭化区磨滩镇中华村的田埂上,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如画卷般展现在眼前。“安逸得很嘛,收水排水都比原来分散的田块方便多了。大田块不仅省水,不易发生洪涝灾害,也更容易排水。”磨滩镇桂花村村民杨梅高兴地表示。
2021年,昭化区柏林沟镇将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流转给广元市昭化区助龙种养殖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田”变“大田”,订单农业逐步发展起来,形成集种植、收购、储存、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
王普照直言,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时代浪潮中,山区仍然面临种粮效益不高的难题,昭化区依托高标准农田,积极探索粮经综合种养模式,在保证每年种植一季粮食作物的原则下,大力发展粮菜轮作、稻鱼、稻鸭综合种养,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实现了粮食稳产增产、农户稳定增收。
磨滩镇中华村是发展“稻渔共生”模式的受益者,在这种模式下,鱼为水稻除草、除虫,水稻为鱼提供生长的饲料,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提高了水稻品质。稻米的品质高了,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普通的稻谷销售价格约每斤1.2元,而稻鱼共养的有机稻每斤可卖到2.2元。不仅如此,水稻采收后,田里的鱼还能再赚一次钱。2023年,昭化区利用已经建好的高标准农田,推广山区稻渔种养2.5万余亩,实现“亩产900斤优质稻、200斤生态鱼”,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季田收益反超二季田。
近三年来,昭化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的综合优势,累计投入约3000万元在集中连片区域布局育秧、育种等全程机械化设施和装备,建设现代化育秧工厂2栋,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6家,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率逐年稳步提高。
接下来,昭化区将补短板、强产业、提质效,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再上新台阶,确保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为建设新时代的“天府粮仓”贡献昭化力量。
本报记者 戚 原 通讯员 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