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节气是冬歇以后农事活动全面展开的重要节点。在巴山蜀水的田间地头,乡亲们都在忙些啥?辛勤耕耘又有哪些产出?今天起,《四川新闻联播》推出特别策划“农忙在清明”,第一集让我们去看看小春大春生产衔接期间,乡亲们是如何“玩转”良技,种好良田的。
记者 施源:在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的数智水稻育秧中心,工人们正在将药水装填进无人机,针对这10余亩育秧场中的3万盘秧苗,只需要一台无人机不到20分钟就可以播撒完毕了。
当前正值秧苗生长的关键期,也是细菌、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快速高效的植保无人机“飞防”,不仅能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还能降低成本,一台植保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是人工喷药的20倍以上,施药也更加精准,能减少3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
无人机操作员 宋志全:清明这段时间,雨水比较多,湿度比较重,秧苗容易生细菌,今天我们打的药就是杀菌药,就是为了防止秧苗感染细菌坏死。
无人机“飞防”是眉山市彭山区数智水稻育秧中心为当地种粮大户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其中一项,旨在提高农田管理效率。到目前为止,数智水稻育秧中心的社会化服务已经覆盖了彭山区青龙、公义6个乡镇(街道)的15户种粮大户,平均每亩可以节约成本10%-15%。
眉山市彭山区数智水稻育秧中心负责人 罗凯:我们的秧苗在清明节过后一个星期就要开始陆陆续续移栽到大田了。社会化服务包括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烘干整个的一条龙服务,第1批订单1万亩的育秧工作基本上就结束了。
手中有良技,水稻育秧也能“上天入地”。在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的工厂化育秧基地进行着。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将秧盘、育秧基质、水稻种子放置在机器上,仅一个小时就制作了500多个育秧盘。
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工厂化育秧基地育秧技术员 廖克林:在播种密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往秧盘中播入150克的种子,差不多20盘左右就可以育1亩地。
去年以来,昭化区依托工厂化育秧基地机械设备和技术优势,大力推广“王家贡米”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育苗。今年以来,“王家贡米”工厂化育秧集中在卫子、王家、清水等镇,实施工厂化育秧超15万盘,预计可以实现机械化栽插7000余亩。
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党支部副书记 王春玲: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户的劳动效率。2024年我们预计亩增收500元,户增收1000元以上。
当前正在进入小春大春生产衔接的农时阶段,尤其是全省多地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这也是小麦的关键管理时期。在达州市达川区景市镇柳树湾村,2400多亩小麦长势喜人,近段时间,当地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
达州市达川区农技站站长 王明:当前小麦主要防治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通过一喷三防的方式,抢抓晴天在小麦的扬花初期进行预防。
景市镇有耕地面积4.81万余亩,其中发展油菜、小麦等粮油作物种植1.7万亩。结合当地丘陵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当地采取“人机”协同的方式,全方位喷洒液态肥。
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赵红:我们将进一步通过“一喷多促”方式抓好小麦、油菜的病虫害预防,进一步指派农技人员分组包片,深入田间搞好小春和大春粮油作物的技术指导,进一步通过“一图一册”将种植面积落实到村到户,确保应种尽种。
除了播种粮食,高标准农田的提升改造也是春耕工作的重要基石。在雅安市天全县仁义镇六城村的农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现场,大型挖掘机械正在进行作业。远远望去,沟渠、田块平整化一,呈现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景象。
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师 高亚俊:通过我们这个项目改造后,整个项目的排水灌水以及农作物的收割,还有机械化的耕作可以很好的提升。
手握“良技”种“良田”,小春大春生产则底气十足。数据显示,今年我省已育播粮食1520万亩,各地在田作物整体长势优于上年。全省冬小麦、冬油菜一二类苗占比分别达91.2%、89.2%,均较去年增加2.7个百分点以上。小春“开门红”、大春“面积稳”、全年“产量增”的预期目标正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