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生活圈
5分钟配套圈
百姓幼有所托 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残有所助 险有所保
……
这是昭化区健康城市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昭化区坚持把全民健康作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打造“4个1”助力昭化大健康建设,即:一套组织体系构建全民健康“大格局”、一个“好底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环境”、“一球”撬动四体“大健康”、“一山水”厚植绿肺“大康养”,把健康促进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
昭化区先后成功承办全省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议,并代表四川省在川渝地区健康促进县区现场会作经验交流,被国家卫健委、全国爱卫办选树为健康促进县区优秀案例。



昭化区委区政府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在2018年就明确提出了“健康昭化”建设思路,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实施了健康保障、劳动力恢复、健康细胞建设、健康守护、健康体质提升五大工程,大力推动全域健康促进、全民健康共享,确保在“健康昭化”建设道路上人人参与、一个不落。先后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健康扶贫经验做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签批,被表扬为全国健康扶贫突出贡献县区。
健全健康服务体系。先后将“健康昭化”“健康四川示范县”建设写入昭化区政府工作报告,建立“政府主导、卫健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强势推动全区医疗机构提档升级。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大力实施扩容提能工程,突出重点专科建设,打造卫子县域医疗次中心,按照“一村一室多点”原则,建强村级健康服务阵地,兜住村级“网底”。
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深化与浙江龙泉、拱墅合作,实施柔性人才引进行动、周末工程师计划,建立华西医院博士工作站、专家服务队,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开展全员轮训计划,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培育市区名医14名、中青年骨干106名。
创新健康服务方式。推行家庭医生健康服务,为每个家庭配置“3+2”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实时提供健康服务。购置健康巡回车2台,常态化走村入户开展巡回诊疗服务。探索远程诊疗服务,建立区级远程会诊、影像、检验三大诊疗中心。全域推广“卫健e通”和随访一体机,村卫生室可将健康数据上传至省平台,确保群众精准掌握自身健康状况。



天雄村,这座因天雄关而得名的小村落,经过多年发展,如今道路宽阔、环境整洁、集体产业兴旺……真正实现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
昭化区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一体推进,建设健康环境,提高健康环境质量,夯实健康生活基础。
享天然健康大环境。昭化区地处北纬32.33度,俗称“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四季气候分明,空气富含负氧离子,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最佳之地。浑然天成的“山水太极”自然奇观,地磁场的强弱与人体阴阳平衡相契合,是健康养生的天然宝地。昭化区天蓝地绿水清,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先后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宜业宜居的民生福地。
建优美宜居小环境。以健康村创建为引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美丽路网、美丽庭院“三美”建设,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攻坚战,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73个、健康村114个,打造美丽庭院2.4万户,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美丽乡村呈现“一户一景、一村一画”,生活在这里的群众都能置身山清水秀、感受鸟语花香、尽享恬淡时光。
优健康生活微环境。突出健康家庭创建,全域开展精神面貌、健康意识、生活习惯、环境卫生“四好”健康家庭评比,通过“亮身份、树标杆、搞奖惩”等方式,促使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截至目前,创建健康家庭1.6万余户,健康生活习惯养成率达85%以上。抓好办公环境提升,全面推行机关办公区域分类管理,按照一楼一分类点、一室一分类箱配备垃圾收储设施,倒逼干部职工带头创造优美健康的办公环境。在餐饮店、机关食堂、家庭厨房等区域,张贴健康提示语,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注重的健康氛围。



柔力球、羽毛球、乒乓球,跳健身操,观看体育赛事……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每到傍晚时分,昭化区澳援文体中心便聚满了各年龄段的“运动健儿”,大家在这里挥汗如雨,不断焕发着新活力。
日前,2024年中国柔力球公开赛(广元昭化站)举行,昭化区获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1枚。这是昭化区第三次承办柔力球全国赛事,客观反映了该区健康运动发展成果。
“这次比赛我拿到了3块金牌,特别开心!”昭化区金凤凰柔力球队队员李晓燕兴奋地说,“柔力球是一项群众体育运动,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项运动。”
昭化区聚焦全民健康体质提升,连续10年在辖区全域推广柔力球运动促进全民健康,成功将柔力球运动带入千家万户。2013年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柔力球之乡(全国20个),全区现有柔力球队伍210支2万余人。
搭上运动潮流“直通车”。持续深入宣传“柔力球”运动,在四川省“百城千乡万村·社区”柔力球公益培训活动中,昭化区教练团队在全省开展了81站502场培训,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举办面向全国的柔力球线上公益培训5期,总流量1189万人次。疫情期间在抖音直播平台开展柔力球公益培训五期40余场,观看1000余万人次,点赞量200余万。昭化区柔力球协会荣获四川省“百城千乡万村·社区”柔力球公益培训突出贡献单位奖,4人获突出贡献个人奖。大力开展柔力球“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活动,在全区39所中小学均创建学校柔力球队,有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央视春晚节目《老妈妈》表演者为班底,组建昭化“健康天使”柔力球队,负责柔力球基层教学推广,结合送文化下乡和“农民趣味运动会”等,将柔力球运动成功带进千家万户,激发和引导广大群众科学运动健身的热情。
驶入全民健康“快车道”。先后承办2019年中国柔力球公开赛(四川广元站),2018年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柔力球比赛等国家、省、市级柔力球运动单项赛事8次。2013年以来,获得国际比赛第一名5个,全国比赛第一名31个,全省第一名41个,省级以上总奖牌数173个。现有国家社体中心柔力球规定套路专家评审员1人,国家级教练2人,国家级裁判1人,省一级教练4人,省一级裁判4人。创编《美丽中国》等4个套路被列为国家、省级柔力球规定套路及健身套路。



全覆盖开展区域GEP核算,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294.48亿元,为地方生产总值的3.7倍……几项数据展示了昭化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经济优势向健康优势转变的成效。
早在多年前,昭化区以柏林沟镇为中心,率先在全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柏林沟镇成为全省首个启动、首个完成GEP核算的乡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19.15亿元,其中,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分别占比4.67%、72.41%和22.92%。该镇入选全市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示范乡镇,被评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昭化区“趁热打铁”,通过资产量化,将GEP转化的“真金白银”,以项目资金方式反馈当地,实施生态康养运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治理等项目,打造健康生活新环境,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近年来,昭化区紧紧围绕绿色生态价值,以河流、森林复合生态体系为基础,聚力打造娱乐休闲、户外体验、康复理疗、健康养老一体化的康养度假胜地。
擦亮“文旅+农旅”相叠加的康养名片。依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传统村落等众多文旅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有机蔬菜、水果种植、种养循环、林下经济、康养体验小馆、农耕研学基地、苍鹭摄影基地等,充分运用具有农耕文化和健康绿色的田园体验,将原生态生活和健康养生相结合,打造出健康养生、生态休闲、文旅融合三大健康产业体系于一体的小镇。
描绘“研学+生态”相叠加的康养底色。以丰富旅游资源,绿色生态为核心,以现代化生态农业为主导,将“研学+康养+生态”三大IP融入大健康、大旅游产业,深入推进农、林、旅、教、养深度融合。整合旅游康养资源,打造研学营地,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利阆古蜀道文化研究、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等课程活动体系,新建“广元窑”文创基地,针对6-18岁的青少年提供研学营、周末营、假期营、夏冬令营等服务。依托柏林古镇AAAA级景区和柏林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滨湖康养中心,打造1500亩樱花谷。
打造“户外+度假”相叠加的康养业态。依托山地、湿地、水体等地形地貌及资源,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养生运动、极限运动、传统体育运动、徒步旅行、探险等户外康体养生产品,推动旅游、度假、健身、户外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依托一年一度的柏林沟美食节,打造特色小吃街,发展蓝莓、猕猴桃、黄桃等小水果采摘园,实现户外拓展、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全链条发展。近两年,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
培育“田间+餐桌”的全链条绿色食物。坚持“食在昭化、吃得健康”发展目标,精心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王家贡米”。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家科研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牵头制定的《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程》成为全省首个行业标准。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严格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管理,全面实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王家贡米”种子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进入太空诱变育种,先后斩获“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粮油地标品牌”等十余项国家级荣誉,为群众“吃出健康”提供有力的产品保证。
谈到昭化区健康事业未来发展,昭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完善健康促进长效机制,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昭化实践再上新台阶。
完善健康促进保障机制。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建强“党政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区镇村三级健康服务体系,区本级每年将健康促进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持续完善考评机制,稳定健康促进队伍。坚持健康促进机关、学校、企业与农村地区一体推进,保障健康政策落实到最小单元。
探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以“健康村、健康家庭”创建为基础,以健康教育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健康知识知晓率,促进全民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树牢人人做自我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优化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扩容区级医养结合中心,做实“医疗+康养”。加快推进养老院和医院合并“两院一体”管理模式,转型卫生院打造“医养护康”特色的养老综合体,积极推广“敬老院+康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