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邀煮茶话葭萌,
花蕊题词半壁空。
月照古今千年事,
尽在洛都笑谈中。
4月3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洛阳市人民政府、世界研学旅游组织联合主办的2023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在河南省洛阳市举行。昭化古城作为“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认证基地”参加活动,广元市昭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明元应邀出席大会,并在古都研学主题沙龙上作为对话嘉宾主题发言。
2021年7月14日,昭化古城被世界研学旅游大会授予“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认证基地”,2022年被评为四川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幅员面积29公顷,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资源齐备、文物众多,现有专职导师43人,研学教室10余处,每个课程的最大容纳量为50-75人之间,可供1000余人同时开展各类研学活动。基地认证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接待研学师生仍超15万人次。
基地以探寻蜀道古迹,感受先秦、三国、隋唐、明清民俗等历史文化为主线,针对不同学段的中小学生研发出《探秘三国古城·传承非遗文化》主题活动课程,分为“三国文化类”“非遗文化类”“自然教育类”“民风民俗类”“古城特色类”等不同版块。
研学,学历史。昭化古称“葭萌”,被称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吞巴并苴,在成都建立蜀郡,在苴国区域建立葭萌县,因此称为“巴蜀第一县”。公元211年,刘备率部进驻葭萌关,并以此为根据地进攻成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葭萌昭化成为蜀汉政权的龙兴之地,一直被视为“蜀国第二都”。蜀汉第三任丞相费祎的丞相府、姜维的大将军府就设在昭化古城,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大本营也在昭化古城。公元972年,宋太祖赵匡胤颁旨“昭示帝德、化育民心”,把葭萌改名昭化,昭化由此得名。在明清时期,川北地区一共有3个书院,其中有2个书院是在昭化,这也是昭化考棚的由来,历史上昭化一直是川东北地区的教育高地。在颐和园长廊中有四座重檐八角亭,伫立在长廊的转弯之处,寄澜亭内悬挂着“烟霞天成”“夕云凝紫”两块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碑匾,在“夕云凝紫”碑匾下边就是葭萌关张飞战马超的图画。
研学,学文化。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蜀道金牛道最精华的部分在昭化境内,从桔柏渡的水关、葭萌关的城关、天雄关的山关、环环相扣,关关相连。自石牛粪金、五丁开山,蜀道初成、葭萌始县,特别是汉赋中最为明亮的“双子星”司马相如与杨雄,沿蜀道昂然北上。在昭化的土地上响起一长串响亮的名字:李太白仗剑去国走天涯、杜子美蜀道行吟写诗篇、元微之何年重绕此江行,李商隐醉卧翠云廊、花蕊夫人荡舟桔柏渡、陆放翁细雨骑驴入剑门、杨升庵古城饮酒留题诵……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巨匠们,共同谱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这条路不仅指向曾经不可攀登的蜀道,更指向辽阔雄浑的星辰大海,这条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研学,重实践。初到古城,有趣的“县令开营”瞬间让人“穿越”回葭萌县。走读古城,用脚步丈量文化长廊,令人深刻了解古城的历史变迁;“三国脸谱绘制”“智解孔明锁”“巧走华容道”让人深度学习三国蜀汉文化;“雷棚评书”“川剧”让人懂得非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理解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嘉陵江石头画”就地取材,激发人的艺术审美天性;“女皇蒸凉面制作”是最受欢迎喜欢的课程,可以吃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凉面,体会劳动的快乐;“手鼓”“辜家咖啡制作”能让人更深入的走进这座古城的生活日常;“县衙审案”“秀才考试”“汉服礼仪”是昭化古城的研学“名片”,昭化古城的研学,真正做到了“把世界变成学生的课堂”。
清梦不知身万里
只言今夜宿葭萌
大美蜀道 诗意昭化
欢迎您

编辑:沈 丹
责编:郑晓玲 徐 波
审核:白 琳
监制:冯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