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来看看两部《哪吒》电影中,父母之爱的模样。
爱是无条件的接纳。电影里,哪吒“魔丸”附体。面对总是闯祸,生来即自带“劣根”,自为“魔丸”的哪吒,母亲殷夫人没有抱怨、没有躲藏,而是积极地面对、接受。在她眼中,哪吒不是人人喊打的魔童,而是她怀胎三年才降临世间的儿子。于是,她在被哪吒咬后忍痛说:“别怕!娘在这”;于是,即使她被哪吒的神力一次次甩飞,她还是满脸笑意地继续陪他又一次次地踢着毽子。
也是在这样无条件的接纳中,魔丸哪吒有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底气,因为他知道,他有家这个永远的避风港,他最亲近的家人永远爱他、理解他。有了这份爱的底气,哪吒方可冲破“魔”的枷锁,冲破被定义的不公,冲破“与身俱来”的“魔性基因”,将“魔性”转化为冲破一切的“魔力”。
当魔童哪吒化身为冲破一切的英雄,与命运抗争、与不公抗争时,无条件接纳的爱又一次升华。《哪吒2》近结尾处,在无量仙翁的天元鼎里,殷夫人紧紧抱住被施穿心咒而满身尖刺的哪吒。极少将爱意诉诸于口的哪吒道出心声:“我生来就是魔王,一直让你们受苦。我也好想成为你们的骄傲。”身为母亲的殷夫人紧紧抱住哪吒,告诉他,和他度过的每一天,她都很开心。她从没在乎过他是仙是魔。她只知道,他是她的孩子。
哪吒出生时,殷夫人紧紧拥抱他;哪吒遇事时,殷夫人紧紧拥抱他,是仙、是魔,身为母亲的殷夫人并没那么在意。她只是全然地接纳哪吒,接纳他原本的样子,接纳他的“好”或是“没那么好”。她给予了哪吒恐怕是我们现实中的孩子也最为需要的爱——全然的接纳。在这样的爱里,他们不用被拿来和“别的孩子”比较;不用担心考试没考好父母的爱就会“骤然消失”,他们会在父母接纳的爱里更清晰地看见自己,也知晓无论自己是否优秀、是否完美,父母的爱,一直都在。
爱是坚定的鼓励与指引。父母的爱并不是对孩子接纳后的放任自流,而是在接纳、了解孩子的“原貌”后,坚定鼓励,有效指引。如同电影中的殷夫人,在哪吒被误解、被孤立,自卑地想着摆烂之时,她总是会第一时间站在他的身边,会告诉他:“其实你心里是想被人们接受的对不对?只是因为别人的偏见让你受了委屈,所以你才这么恨他吧?……乖,不要自暴自弃,等你修炼好了,出去跟爹娘一起斩妖除魔。”这样的理解与鼓励让哪吒于黑暗中寻得一丝曙光,不再轻易地被外界的“不解”甚至是“恶意”吞噬,而是更为清晰地知道他可以如何向光而行。
同样的,哪吒的父亲李靖在哪吒打败海妖,救出小女孩却被乡亲误解后,挨家挨户上门邀请乡亲参加哪吒的生日宴,希望消除误解。这是他深知哪吒的内心,深知哪吒渴望被认可、被接纳的内心需求后,以最坚实的行动表达着对他的支持与鼓励。同时,身为父亲的李靖也是在以自己的言行告诉哪吒,不要因为别人的偏见而否定自我,当遇到人生中的不如意时,可以如何行、如何做。
父母理智的爱从来不止于空洞的口号,不止于“溺爱”和“偏帮”,而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引导。在孩子犯错时,不一味袒护,而是耐心教导其是非对错;在孩子迷茫时,给予他信任与鼓励,为其驱散阴霾,指明方向。
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坚实依靠、温暖力量。
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相较于哪吒,敖丙似乎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但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成长得并不轻松,他的身上似乎总背负着来自父亲、来自“家族”的重压。但在《哪吒2》里,我们可以惊喜地看到龙王父亲的转变。也许,就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父母一样,我们都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
在当父亲的路上,龙王学习着不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而是尊重儿子的选择。当敖丙决定对抗天庭、守护陈塘关时,龙王选择与他并肩作战,成为他最坚实的依靠;当战斗结束,敖丙并未如龙王所愿,待在龙宫时,龙王再一次尊重了儿子的选择。他告诉敖丙,以后的路,他可以自己去走;他认为对的,他可以放手去做。
龙王曾经对敖丙有过那么多的“你应该”的期望,也曾经“为了他好”的想帮他规划好他的人生与前路。但作为父亲的龙王慢慢地学会了“放手”,学会了放下“掌控”与“高压”;放下自己的意志,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渴望,让他可以用双脚踏出属于自己的路。这对所有的父母来说,也许并非易事,但我们可以一点点尝试,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去闯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让孩子不为“魔丸”“灵珠”所定义。
来源: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