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禁毒知识

毒品是指什么?


如何防止沾染上毒品?

►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
►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定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吸第二次,更不要吸第三次。
二、防艾知识
什么是艾滋病呢?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呢?


应该如何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普及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了解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及预防方法。
加强道德教育,禁止滥交,避免与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
不要和别人共用针头,也不要使用已经被人使用过的针头。医护工作者严格遵循一人一针的操作规程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员间、病人和病人之间的传播。
如美容、文身、扎耳朵眼、修脚等操作行为,这些均有血液暴露,如果必须进行上述操作行为,不要到价格低廉没有卫生合格证的机构做这种高危操作行为。因为如果这些用具没有进行严格消毒,很容易造成HIV病毒感染。
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女性月经期要注意卫生。
工作中如有外伤,体育运动外伤等引起的流血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在救护伤病员时,避免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怎样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艾滋病?
毒品与艾滋病有紧密的关系
毒品是传播艾滋病的温床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毒品、艾滋病问题是全社会、全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禁毒防艾势在必行,让“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预防艾滋”观念深入人心,共同筑起一道“识毒、防毒、拒毒、远毒”的坚固城墙,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禁毒的态势,扫除毒魔,远离艾滋。
三、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反诈宝典”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贩卖等现象突出,已成为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方式都以获取被害人隐私信息为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因此,大家要把好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对于避免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应对方法
① 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务等重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
② 要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网站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绝不出租出售“两卡
千万不要认为没有直接参与诈骗行为就不算犯罪。在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行为的情况下,仍出售银行卡、手机卡,为他人提供便利,就涉嫌构成违法犯罪,情节严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应对方法
大家要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不贪图小利,绝不出售、转让、出租、分租、出借银行卡、支付账户(微信、支付宝等),拒绝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否则,可能会被暂停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还会在个人征信上留下污点,影响贷款办理等业务。
若发现出售、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等犯罪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反映出部分人员银行账户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因此,提高银行账户安全性,给自己的账户上好“锁”,是风险防范的关键一环。
应对方法
① 为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密码;
② 不在其他任何网站上设置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③ 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
此外,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近期印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开立多个Ⅰ类户的,需进行清理;暂停涉案账户开户人名下所有账户的业务,经公安机关认定的用于开展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涉案账户,要中止业务往来等。上述规定从银行支付端设置防线,各位员工应积极配合银行执行相关规定,保障自身财产安全权益免受侵害。
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被害人金融知识不足或风险意识薄弱是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最终得逞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是大家防骗避损的核心应对之策。
特别是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被害人群更加广泛,逐渐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向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蔓延,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已成为每一位群众的必修课。
应对方法
① 大家应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并提醒家人亲友提高警惕。
② 对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以及公安机关通过网站、公众号不定期发布的风险防范要点,应认真研读并牢记。
另外,银行利用各渠道开展的金融知识宣教活动系统性、针对性强,对资金安全保护大有裨益,大家应当予以关注。
培养良好支付习惯
电信网络诈骗尽管无孔不入且真假难辨,但只要大家时刻保持警惕,养成良好支付习惯,把控住对外转账汇款的最后一道关口,仍可有效避免资金损失。
应对方法
① 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语音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时,要通过电话核实确认;
② 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汇款时,须保持谨慎多方求证,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咨询;
③ 如确需向对方转账,应尽量选择次日到账方式并于事后再次核实,如有异常及时申请撤销;
④ 具有移动支付习惯的消费者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支付产品,并下载安装正版应用软件;
⑤ 避免在与移动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资金以便分散和锁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