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39-6280182
  • 您好!欢迎来到还看今昭,昭化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QQ咨询
互联网违法举报
0839-8722512 zhqwxzx@163.com

【巾帼普法】禁毒反诈两手抓,防艾护己护全家

2025-05-12来源:昭化妇联作者:昭化妇联浏览:
吸毒与艾滋病虽然是两个范畴的问题,但是吸毒与艾滋病流行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吸食毒品不仅是犯罪的温床,而且是传播艾滋病的温床。

一、禁毒知识


毒品是指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列明了121种麻醉药品和130种精神药品。

毒品通常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

如何防止沾染上毒品?

►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


►不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定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


►即使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吸第二次,更不要吸第三次。


二、防艾知识



什么是艾滋病呢?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呢?


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种,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其中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是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一般的接触,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应该如何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

普及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了解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及预防方法。

►安全性行为

加强道德教育,禁止滥交,避免与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

►不要共用针头

不要和别人共用针头,也不要使用已经被人使用过的针头。医护工作者严格遵循一人一针的操作规程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员间、病人和病人之间的传播。

►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

如美容、文身、扎耳朵眼、修脚等操作行为,这些均有血液暴露,如果必须进行上述操作行为,不要到价格低廉没有卫生合格证的机构做这种高危操作行为。因为如果这些用具没有进行严格消毒,很容易造成HIV病毒感染

►不共用生活用品

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女性月经期要注意卫生。

►注意外伤防护

工作中如有外伤,体育运动外伤等引起的流血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在救护伤病员时,避免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怎样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艾滋病?


血液检测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通过检测知晓感染状况,进而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控制艾滋病,共享健康生活。

毒品与艾滋病有紧密的关系

毒品是传播艾滋病的温床

为什么这么说呢?

↓↓↓


吸毒与感染艾滋病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艾滋病有三种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那么吸食(注射)毒品到底和感染艾滋病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毒品是艾滋病传播的帮凶?

1、共用注射器吸毒,是经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早先,吸毒者们沉迷海洛因等毒品,艾滋病主要通过注射吸毒的方式传染。吸毒者为了尽可能用完针管内残留的毒品,常把自己的血液回抽到针管中,并反复冲洗,从而使针管壁吸附了血液。如果其他人再使用该注射器不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就极易被感染。由于毒品具有成瘾性,毒瘾发作时总是迫不及待地由静脉推入毒品。所以一个注射器常常反复使用或多人共用,只要一个人是艾滋病感染者,病毒便可通过此途径传染给其他人。

2、警惕新型毒品,吸食新型毒品能够增加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如今,冰毒、摇头丸、K粉、“开心水”等毒品“娱乐性”的假象,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其“毒”的本质。很多人往往毫无防备,在他人的诱导、好奇心的驱使下,逐渐被毒品套牢。哪知道,这更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一方面,这类毒品能使人体极度兴奋,产生强烈的幻觉和欲望,极易发生混乱的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同时,有些吸毒者为获得“毒资”而不择手段,甚至选择卖淫,这样更容易通过性途径感染和传播艾滋病。

3、吸毒导致免疫力下降,身体素质差。另外,艾滋病在吸毒者中的传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毒品对健康的危害极大,吸毒者常常存在营养不良,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尤其是免疫系统功能明显下降,以致抗病能力极度下降,非常有利于艾滋病病毒乘虚而入。


毒品、艾滋病问题是全社会、全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禁毒防艾势在必行,让“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预防艾滋”观念深入人心,共同筑起一道“识毒、防毒、拒毒、远毒”的坚固城墙,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禁毒的态势,扫除毒魔,远离艾滋。



三、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反诈宝典”



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贩卖等现象突出,已成为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方式都以获取被害人隐私信息为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因此,大家要把好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对于避免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应对方法

① 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务等重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

② 要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网站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绝不出租出售“两卡

千万不要认为没有直接参与诈骗行为就不算犯罪。在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诈骗行为的情况下,仍出售银行卡、手机卡,为他人提供便利,就涉嫌构成违法犯罪,情节严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应对方法

大家要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不贪图小利,绝不出售、转让、出租、分租、出借银行卡、支付账户(微信、支付宝等),拒绝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否则,可能会被暂停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还会在个人征信上留下污点,影响贷款办理等业务。

若发现出售、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等犯罪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反映出部分人员银行账户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因此,提高银行账户安全性,给自己的账户上好“锁”,是风险防范的关键一环。

应对方法

① 为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密码;

② 不在其他任何网站上设置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③ 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

此外,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近期印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开立多个Ⅰ类户的,需进行清理;暂停涉案账户开户人名下所有账户的业务,经公安机关认定的用于开展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涉案账户,要中止业务往来等。上述规定从银行支付端设置防线,各位员工应积极配合银行执行相关规定,保障自身财产安全权益免受侵害。

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被害人金融知识不足或风险意识薄弱是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最终得逞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是大家防骗避损的核心应对之策。

特别是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被害人群更加广泛,逐渐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向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蔓延,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已成为每一位群众的必修课。

应对方法

① 大家应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并提醒家人亲友提高警惕。

② 对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以及公安机关通过网站、公众号不定期发布的风险防范要点,应认真研读并牢记。

另外,银行利用各渠道开展的金融知识宣教活动系统性、针对性强,对资金安全保护大有裨益,大家应当予以关注。

培养良好支付习惯

电信网络诈骗尽管无孔不入且真假难辨,但只要大家时刻保持警惕,养成良好支付习惯,把控住对外转账汇款的最后一道关口,仍可有效避免资金损失。

应对方法

① 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语音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时,要通过电话核实确认;

② 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汇款时,须保持谨慎多方求证,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咨询;

③ 如确需向对方转账,应尽量选择次日到账方式并于事后再次核实,如有异常及时申请撤销;

④ 具有移动支付习惯的消费者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支付产品,并下载安装正版应用软件;

⑤ 避免在与移动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资金以便分散和锁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