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底,刘友生入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3月出发前往朝鲜战场加入战斗部队60军180师539团2营3连,8月到达朝鲜,11月正式上战场参加战斗。
刘友生,生于1932年8月,1951年入伍,1955年退伍
刘友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共荣立3次三等功:第一次是“三八线”的临津江作战,第二次是949.2高地作战,第三次是上甘岭战役。在“三八线”临津江作战时,他是一名轻机枪手,当时一个排只有一把机枪,二排的机枪手在战斗中牺牲,志愿军方战斗力瞬间落了下乘,敌人察觉到,就朝突破口猛冲,刘友生反应过来,连忙带上三排的机枪冲上去,冲出12公尺远,找了个松树桩做掩护,架上机枪就是一波猛烈的射击,才将敌人击退。在949.2高地,刘友生转为重机枪手,有次作战,敌人在对面山上,我方的重机枪方位没对,打不上,刘友生急了,一个人扛起60多公斤重的重机枪,挪出十几公尺远,找准位置打退了敌人。战况最激烈的是上甘岭战役,那时他是重机枪手,机枪在持续放炮了两个多小时后,枪管烧的通红,再继续就要打废了,刘友生灵机一动,脱下自己的棉衣裹了一堆雪给枪筒降温,才保证了我方的火力压制。等打完这一战,只剩下单衣的刘友生已经被冻的浑身发紫,手也被烫伤,卫生员赶紧将他送去治疗,他也因此荣立三等功。
在朝鲜生活条件很艰苦,物资严重缺乏,粮食经常运不上战场,打仗期间有时几天几夜都见不到汤水,吃高梁米、干粮,将地上的雪擦去表面的灰土啃雪块,短暂的休战期才能续上粮食。在阵地上,睡觉是奢侈,战斗随时可能打响,只有在备战、休战期能在壕沟里,找个角落窝会儿。在朝鲜作战,从949.2高地战役起,部队领导几次找刘友生想提拔他为干部,他都拒绝了,说“自己没有文化,没有担任干部的能力,就只想当好一名好战士,不怕牺牲,为人民服务到底。”被问到打仗会不会怕,他斩钉截铁的说“打仗怕啥嘛,打仗就是要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打倒敌人才是目标。”因为思想先进,作战能力强,刘友生于1952年入团,1953年5月入党,他自豪地说:“当时在部队入党非常不容易,不是先进优秀,没有点贡献,是不可能批准入党的,入党一要看思想觉悟高不高,二要看行动是否积极向上,三要家世是否清白。”
1953年停战后,大部队接到命令回国休整,因为刘友生是一个先进、优秀吃苦耐劳的共产党员,上级便将他暂时留在朝鲜,负责安葬牺牲在抗美援朝的烈士,1954年才回国。回国后,他在安徽部队建设工事,1955年转业回到家乡,在村社大队当干部和民兵连连长,负责森林安全防灭火工作。当村社大队干部期间,带头为村社搞建设,在刘友生的带领下挖了6个水库;在灌溉水不能通到队里时,在旁人质疑没有国家出力没有专业工人根本不可能的情况下,刘友生鼓足干劲带领社员挖通了洞子,通了灌溉水。即便在工事中受伤,在头顶留下了石头磕出的伤疤,他也毫无怨言。
回忆起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刘友生心情沉重说:“现在我活着,享受着国家的关怀,衣食无忧,但牺牲的战友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我感觉很羞愧。”每每说起中国共产党,他总是很感恩,感谢党和政府关心、照顾他们参战老兵,他只要有一口气在,就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