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里的昭化》之磨滩龙桥
旁白:磨滩镇地处昭化区东南部的大山深处,与旺苍县、苍溪县接壤,有“鸡鸣三县”的说法,境内沟漕纵横,邱峦如聚。每逢雨季,山溪易涨易落,行人通行困难。清光绪年间,当地民众在长滩河、上场河、硐子河相继建修石桥。由于每座桥的桥墩上设置有石雕龙,这些桥被当地人称为“龙桥”。
标题:磨滩龙桥
解说:龙桥是我们磨滩一道亮丽的风景。几乎都是修建于清朝晚期,现存的比较完整、具有代表性的龙桥有四座,分别是大龙桥、双龙桥、飞龙桥、断龙桥。当初修建龙桥,和我们这里的地形地势有很大的关系。
旁白:磨滩地势北高南低,周围有五条山岭会聚于此,中间低洼形成了一沟槽,人称“五马奔槽”。水流出山后经多个出口汇聚至场上,故称“龙门场”。四周沟深槽狭,山逼水曲,每遇山水暴涨则会洪水漫溢,流通滞阻,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百姓深受其苦。龙门场位于三县交界处,历代这里非常繁华,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是相邻三个县的重要物资集散地,通行受阻,直接影响商贸活动,于是治水保行,乃成为龙门场的头等大事。
旁白:相传,磨滩河上曾建过多座石桥,修了毁,毁了修,恶性循环,一直延续了好多年,至清光绪年间。
解说:据传说,此是山妖水怪修炼成精,要从河里下嘉陵江入大海,所到之处电闪雷呜,河水猛涨,兴风作浪,两岸农田房舍,河中石桥都被冲毁。制服这些“水怪”必须请“神龙” 前来助威镇守。于是,本地乡绅便带头,发动民间捐资,先后建起了四座龙桥,方便人们生活。
旁白:在磨滩老街集贸市场旁的长滩河上,坐落着一座龙桥,三墩四孔,平桥,石板跨连,结实雄伟,是诸龙桥中最长最大的,故称“大龙桥”,又叫“磨滩子桥”。桥长18.5米,宽1.97米,高3.85米,每孔跨度4.6米。桥面由8张巨大的青石板紧密拼接而成。桥墩上有一尊雕龙,龙头高1.93米,龙尾高1.82米,龙身隐于桥板之下。龙头及龙尾底座与桥墩榫卯相嵌接,弥合无间。龙头向上高昂,须眼毕张,逼真传神,向着小河上游。龙尾向内作卷曲状,披满鳞纹,朝着小河下游。遗憾的是龙头下颌已遗失,龙嘴里所衔石珠也不知去向。桥墩上敦实厚重的石雕龙,看上去桥板如同龙背着的一般,给人无穷想象。
解说:雕龙具有强烈的装饰作用,使桥体更为美观,还可充当护栏,增强行人过桥的安全感;同时,又有龙神治水的吉祥寓意。由于雕龙体量大,在洪水暴涨之时可以增加砥定力量,使桥体不致受到洪水的毁损,一举多得。洪水漫涨淹没桥身,而龙头龙尾依然显露,水流而龙行,水落而龙止,看上去就像游龙戏水,妙不可测,非常壮观。
旁白:来到上场河,这里坐落着又一座龙桥,因雕刻有两条龙,故名“双龙桥”。
解说:桥头有《双龙桥》碑记,写的是该桥始建于清朝光绪九年三月,是我们这的乡贤雷万春夫妇行善施建。碑记虽有剥蚀,但基本可见详情。
该桥长11.65米,宽2.13米,高3.32米,两墩三孔,居中两个桥墩上,分别嵌坐一尊石雕龙。龙头高1.42米,龙尾高1.18米,龙身长3.32米。该桥保存完好,历经百年,龙体安危无恙,矫首雄视,姿态俊美,粗犷中不舍细腻,虽蒙尘生苔而不减雄壮威武之态。
旁白:在硐子河和金堂村还有飞龙桥和断龙桥两座龙桥。飞龙桥的龙头雕刻精美,气势昂扬,龙口含珠,龙尾卷曲成孔,形态生动有力。
解说:你看,飞龙桥的桥头有功德碑,碑文记载,此桥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碑记将该桥的修造始末很清楚。在碑记的空白处还刻有劝善诗二首。劝诫乡民看淡钱财,积善行德,也期望后来者注重对桥加以维护与培修。
而断龙桥仅剩半截,残存于溪流之上,桥墩上的雕龙破损严重,显得简陋和孤独。
解说:1981年夏天,洪水暴发,冲垮了桥的右侧石板,所以人们把它成称为断龙桥。其实是桥断龙未断,当初具体桥名,未见碑记也没有传闻,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
旁白:“龙”具有祥瑞、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磨滩的石桥选择雕龙用作装饰,折射出人们对“龙”的崇拜与信仰。岁月变迁,对龙的信仰始终如一,而龙桥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和精湛的建造技艺,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无穷智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解说:桥上的石龙均采用榫孔嵌入的方式,结构牢固,用料就地取材,科学合理且结实耐用。桥体美观,石料打磨精细,雕龙栩栩如生,尤其是龙含宝珠、鳍须喷张等镂空技法,丝丝入扣,展示了高超的工艺。
旁白:曾经繁华的集市,如今宁静的山村,龙桥已尽显沧桑,却依然默默坚守,服务着行人,在时光的长河里,经历着风霜雪雨,见证着历史变迁,守护着这一方宁静富饶的土地。
解说:古桥是衡量一个古城镇和古村落,所拥有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的重要的象征,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慕名来到磨滩镇,那些坐落在深山清流之中的龙桥,也开始向人们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这就是本期《遗迹里的昭化》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