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
《生态环境工作简报》第6期刊发
《黑水换新颜 用好促长治
——农村黑臭水体“以用促治”典型模式及案例》
点赞广元市昭化区的经验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并形成长效机制”。农村黑臭水体是农村居民身边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村民的生活污水、养殖粪污以及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等。水体治理好后,如果不积极引导群众爱惜身边的环境,参与到水体管护中来,便容易重复“昨日的故事”。
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印发实施以来,一些地区因地制宜、系统治理、消除黑臭,恢复水体功能,并通过服务民生需求、生态价值转化、产业融合发展等,“以用促治”带动群众与社会主动参与水体管护,推动从“政府干”向“群众和社会多元共治”转变,保障了农村黑臭水体的长治久清。现将有关经验做法总结如下,供参考借鉴。
一、民生共享:“家门口”碧水润心田
瞄准村民出门见美景、休闲有场地的美好生活需求,建设微景观,打造家门口的“生态会客厅”“绿色休闲场”,让群众从美好生态环境受益,让水体治理获得群众认可和爱护。
重庆梁平区以水体湿地化模式推进农村黑臭治理,选取既有经济价值、又具观赏性的水生植物,将水体改造为兼具净化功能的生态景观。村民家门口就是乡村美景、出门就是生态公园,让美景扮靓房前屋后,让群众愿意驻足,主动监督污水垃圾乱堆乱排的不良行为,共同维护水体干净整洁,形成生态产品共建共享格局。
安徽宿州市灵璧县张楼村西楼大池塘,南侧为村宅,北侧为农田,长期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直排导致水体黑臭。水体治理好后,在村委会指导下,村民自发投放本地鱼类蚌类用于净化水质和垂钓娱乐,摇身变为3000人的水上乐园,吸引了游客休闲度假。村庄的环境改善了,村民享受着房前屋后优美的环境、戏水玩水带来的乐趣,调动了自觉参与水体管理保护的主动性,自发设置生态监督岗、组建护水志愿队,形成环境改善—群众受益—主动管护的正向激励,有村民说:“现在水清鱼多,谁还舍得往里面倒垃圾?”。
二、盘活水体:闲置水塘变身增收引擎
通过生态价值转化,将治理好的水体作为可开发、能增值的“生态资产”,转化为农业农村生产要素,带动群众收入增长,治理后的黑臭水体不再是农村的“环境包袱”,有效激发群众参与水体长效管护的内生经济动力。
山东济宁市农村部分坑塘长期接纳以灰水为主的生活污水及垃圾,逐渐沦为黑臭水体。治理好后,乡村两级通过民主协商激活闲置水体资源,打造生态鱼塘、灌溉水池等,引导社会力量与村民共同参与水体管护。如,闫庙村将6400平方米治理后的坑塘承包用于生态渔业与莲藕种植,年增村集体收入2.4万元,同步约定承包商承担水质维护责任,若出现黑臭问题即终止承包,压实市场化管护主体责任;殷李村则将污水处理站每年产出的1.8万吨中水(其中1.5万吨用于农业灌溉)引入大棚种植,利用达标“肥水”培育特色香瓜,使农产品较常规种植提前30天上市,年带动村集体增收6万元,其中3万元专项用于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受益农户自发组建管网巡查队,主动参与水面保洁与排污监督,探索出“资源利用市场化、管护责任具体化、群众参与自觉化”的实践路径。
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定盆新屯有一处面积约1670平方米的坑塘,此前因常年接纳300余人的生活污水直排,水体发黑发臭、蚊蝇滋生。水体治理好后,坑塘恢复清澈,但每年1.35万元的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费却成了村集体的负担。为破解管护难题,村民委员会探索“以水养水”新路径,将坑塘水面租赁给村民发展特色水生经济,由承包人种植500余株九品香水莲。2024年,莲花与莲梗采收量分别超万朵、700斤,实现销售收入2.15万元,承包人在缴纳全年管护费用后净赚8000元。这种水体资源化利用模式,既盘活了治理后的闲置水资源,让村集体彻底卸下设施运维负担,又通过水面经济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更让承包人主动承担起水质监测、塘面保洁等管护责任,形成“以水养人、以人护水”的可持续管护机制。
三、驱动产业:治水成为产业升级助推器
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中统筹考虑特色农业、文旅休闲等关联产业,带动农民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中实现就业增收,推动农村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相互赋能、协同共进。
四川广元市昭化区太公岭村张家河曾因上游生活污水直排、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汇入,加上水体流动性差、底泥长期淤积,约6600平方米水域沦为黑臭水体,导致沿岸千亩猕猴桃产业园长期依赖抽取地下水灌溉,不仅成本高昂,还面临水质不稳定的发展瓶颈。水体治理好后,张家河成为滋养千亩猕猴桃基地的“活水之源”。清洁稳定的灌溉水源助力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成功取得有机产品认证,其联农带农机制辐射带动66户414名农户年均增收1500元,园区年总收入突破62万元。受益农户主动组建义务管护队,定期清理渠道杂物、监测水质变化,形成“好水育好果、好果护好水”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了水环境治理与特色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
福建漳州市漳浦县石榴镇梅东溪沿岸曾因300余户分散式家庭填鸭养殖废水直排,导致溪水长期黑臭、蚊蝇滋生。当地镇政府创新推行“治水兴产一体化”模式,将溪水治理与特色填鸭产业升级同步规划。一方面实施养殖粪污干湿分离、全量制成有机肥还田,配套建设屠宰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同步开展河道清淤、水生植物种植等生态修复工程;另一方面整合零散养殖户,建成年出栏160万羽的填鸭种养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入腊鸭深加工、鸭绒制品等产业链项目,推动产业从“散养散卖”向“标准化养殖+品牌化加工”转型,实现年综合产值8.5亿元,带动5000余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随着农村环境显著改善、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多,村民 主动参与溪岸巡查、劝阻违规排污,让梅东溪从“臭水沟”变身“产业兴村示范带”,走出一条治污与富民并重的水体长效管护新路径。
今年是基本消除全国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的收官之年。各地要积极借鉴有关经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扎实完成治理任务,形成管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治理效益,守护好来之不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