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
广元市发布
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
20个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其中
昭化区案例
《昭化区创新联动办理新模式
办成全省首例“百姓购房一件事”》
获评“十佳创新案例”
《昭化区创新实施“东智西借”工程
构建高质量就业环境新格局》
获评“十佳实践案例”



昭化区创新联动办理新模式
办成全省首例“百姓购房一件事”
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坚持“最多跑一次”改革思路,针对百姓购房审批服务环节多、流程繁琐等问题实际,创新推出“百姓购房一件事”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梳理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压减办理时限,高效办成全省首例“百姓购房一件事”,实现百姓购房一体化办理、多元化服务。
一、创新联动机制促运行,破解百姓购房痛点难点。聚焦办理流程繁琐问题,统筹协调行政审批、住建、不动产、公安、公积金、税务等相关行业部门,成立“百姓购房一件事”联合工作专班,对流程优化、办事指南编辑、综窗配置、办件运行等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梳理百姓购房过程中需要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7个、公共服务事项8个,并将这15个事项整合为1个联办事项、1张简洁表单,形成“1个牵头部门+1名分管领导+1名业务骨干+N个配合部门”工作责任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和职责分工,确保“百姓购房一件事”集成化审批服务可行、可操作、可落地。聚焦办理事项复杂问题,高质量编制《百姓购房一件事办事指南》,通过实体大厅、线上平台、政府门户网站和制作合页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公示公开、多渠道宣传推广,让办事群众一看就懂、上手就会。
“百姓购房一件事集成化改革是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建立了由住建、税务、公安、不动产登记等多个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同时对购房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优化,将原本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购房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并设立了统一的申请表单和受理窗口。这样,购房者就只需要在一个窗口提交一次材料,就可以完成所有相关业务的申报,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区行政审批和数据局局长唐彬介绍道。
二、深度对接系统强协同,实现百姓购房高效便利。聚焦群众多跑路问题,进一步完善提升线下办理渠道,在住房公积金专区配备中台支撑人员2名,并联合住建、不动产、税务、公安等部门配备中台支撑人员1名,适时对申请资料和审批结果进行线下交互、送达,让工作人员帮跑路、群众少跑路,切实提升办理效率。聚焦群众跑远路问题,创新推出线上联动办理机制,率先对接、配置省一体化平台和四川政务服务网、天府通办昭化分站点“百姓购房一件事”选项,专门设置“百姓购房一件事”线上受理窗口,同时购房群众还可通过区政务大厅购房一件事综合受理窗口,申请资料通过“村能办”等辅助平台扫描上传资料,窗口工作人员收到资料后统筹相关部门全程线上办理、审批、回传,由受理窗口统一归口线上出件出证。
三、多元提升服务优保障,体验百姓购房温暖贴心。聚焦群众办事不方便问题,联合行政审批、公积金、不动产、住建等部门创新建立“帮办代办”工作小队2支,分层分批开展提前介入、主动上门等服务,将不动产登记、水电气报装等项目审批的流程、政策以及注意事项对群众进行讲解和专题辅导,针对办事不方便的群众,上门帮助购房者填报、补缺相关申请资料,完善审批手续,截至目前,已开展帮办代办服务10余次。聚焦服务质量不优问题,组织行业相关部门涉及受理、审批、资料归档等业务人员开展线上线下流程模拟操作培训10余次,修改完善服务事项20余项,编制完成“百姓购房一件事”工作办理流程图,设置群众办事满意度评价表,每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研究改进提升措施,对流程不熟练、政策不清楚、业务不熟悉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对一”开展业务指导,确保“百姓购房一件事”集成服务能办、会办、快办。
取得的成效:截至目前,申请材料由49份压减至12份,办理环节由10个压减至5个,审批时限由23个工作日压减至9个工作日,同比下降76%、50%、61%。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昭化区创新实施“东智西借”工程
构建高质量就业环境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广元市昭化区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创新实施“东智西借”工程,布局搭建东西部劳务协作平台,按照“昭化所需、拱墅所能、合作共赢”原则,聚焦企业用工、技能人才培训、降低用工成本等重点领域,探索建立“飞地园区、飞地经济”模式,与杭州市拱墅区联合共建人力资源产业园、葭萌工匠学院、公共实训就业基地,有效帮助本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为企业提供高端人才输送服务,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就业领域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聚集优势资源,高标准建设人力资源园区。一是实施“东资西建”工程。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35万元,高标准建成区级人力资源产业园,规范设置了综合服务区、法律援助工作室等“五区一室”功能区域,面向企业推出“一对一”服务机制,为重点企业提供灵活用工岗位。自园区今年运营以来,已入住企业8家,发布招聘信息1500余条,吸引周边地区线上线下咨询300余人次,成功向东部企业(单位)转移就业1200余人。二是实施“东聘西用”工程。依托园区人力资源企业精准梳理本地技术、项目等需求,在东部地区发布需求清单,通过技术组团、项目合作、多元借智等多种引才方式,探索建立专业人才“周末工程师”“组团式”帮扶模式,聘请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45名专家教授担任“首席顾问”“特聘专家”,成立专业技术智囊团队4个,协作共建王家贡米研发中心、食用菌产业技术中心和医疗专家工作室等科研平台5个,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课题3个,开展专题讲座50余场次,成功申报王家贡米、家居制造等领域专利3件。三是实施“东企西建”工程。广元市昭化区人力资源园区与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推行“企业+劳务经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职业农民”的分工厂建设模式,由村集体经济提供“厂房”,劳务经济人落实设备、订单,人社、妇联等部门组织免费技能培训,建成东西部协作加工车间5家、认定就业帮扶车间(基地)3家,吸纳本地灵活就业860余人,通过三年劳务协作,全区就业车间完成订单生产180批次,加工费达800余万元。
(二)聚力产教融合,高质量办好葭萌工匠学院。一是创办品牌院校。统筹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等部门财政资金2500余万元,建设8000平方米的葭萌工匠学院(昭化区乡村振兴学院),探索推行“一校多用、多院合一”办学模式,打造“葭萌木匠”“剪刀干部”“工匠人才”等一批品牌,今年以来,招收农村劳动力800余人,承接企业入职培训12场次、职业讲座20余期。二是组办师资队伍。依托东西部教育协作平台,建成“院校+社会+民间”师资智库,聘请浙江省劳模工匠、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院校导师25名,招引进民间艺人、工艺首席技师、大赛状元等10人担任专(兼)职教师,遴选公司董事(经理)、企业高管、技术能手等“乡贤能人”5名担任兼职教师,建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个,通过“师带徒”模式培育工匠学徒23人。三是开办精品课程。针对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建设“1+X+N”精品课程模式(即:“1”为1个课程服务管理中心、“X”为师资队伍定向服务、“N”为企业学科课程补充服务),设置铝基新材料、食品饮料、建材家居、乡村振兴等特色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授课,在蜀道昭化APP客户端设置预定课程、回放视频等功能,举办智能家居制造课程、教学比赛、技能竞赛等活动25场次。
三、聚焦就业提升,高规格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一是健全功能标准配建。实行分类功能特色建设方式,高规格建成广元市昭化区公共实训基地,规范设置实训教室、教学研究所、实训车等“四室一所一车间”功能分区,配备高性能板式家具、实木家具、软体家具等全套生产设施设备154台(套)。二是校企合作精准育才。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实施“校企+校校+社会”“多元制”教学模式,与浙江、四川、重庆等院校(培训机构)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实训标准等规则,开设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班次,建立“定向培训+就业”保障机制,为区内美好世家等企业定向培育输送技能人才200余人次,向浙江、广东、新疆等地输送木工类人才2000余人,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三是技能实训淬炼真功。大力实施专业建设、技能提升“双轮驱动”工程,编制《智能家居技能人才信息化实训方案》和《实训新装备技能操作使用说明》等方案,高规格建设职业鉴定中心1个,开设手工木工、机械木工、车工等18个工种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打造远程互动教学、AR实训和沉浸教学等新模式。近两年来,举办葭萌木匠、电子商务师等实训班82期,带动周边群众(学徒)3000余人次参与技能实训。
二、取得成效
三来年,广元市昭化区通过实施“东智西借”工程,邀请东部地区企业80余家,常态化举办各类招聘会、岗位推介及政策宣传活动30余场次,引进产业高端人才130余人,为本地企业定向培育输送技能人才138人,促成本地群众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就业4500余人,发放就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共计461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特殊人才“引进难”,切实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