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39-6280182
  • 您好!欢迎来到还看今昭,昭化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QQ咨询
互联网违法举报
0839-8722512 zhqwxzx@163.com

【榜样之光•力量领航】驻村更“助村” 真心促“振兴”

2025-07-03来源:昭化区融媒体中心作者:王宇浏览:


盛夏时节,走进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延伸向村落各处,车辆往来穿梭;一栋栋漂亮的小楼错落有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王家贡米科研所内,试验田如绿色棋盘,科研人员穿梭其中;新建的水利设施灌溉千亩良田……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条件十分艰苦的贫困村。


“大家都晓得村里来了个小张书记,他可厉害啦,把龙门滩的水引到我们村里。多亏去年建好了提灌站,不然今年这秧苗都没法栽种。”新荣村村民杨大爷感慨万千,话语中满是对张军的感激与称赞。



2023年9月,来自省财政厅资产管理处的张军,怀着对农村的深厚热爱之情,主动奔赴农村一线从事驻村帮扶工作。到村后,张军与群众同劳动、共思考、心连心,奋力描绘出一幅助农兴农的美好图景。在此期间,他以出色的工作表现和突出贡献,先后荣获省财政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昭化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



建强“主心骨”
把稳乡村发展“方向盘”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张军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将党建作为乡村振兴工作核心,全力打造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新荣村的党员干部提起张军,都竖起大拇指,说他干工作有实招。“平日里,张书记总是主动走上讲台,结合新荣村发展实际,讲党课、说政策。还常带着我们到发展好的村学习农旅融合的经验,让大家攒足劲儿往前冲。”新荣村党支部书记王声文介绍道。


在班子建设方面,张军积极挖掘和培养后备力量。他对思想素质高、上进心强的年轻人格外关注,目前,已成功储备后备力量3名,并对班子成员进行了优化调整,让村两委班子结构更合理、活力更充沛、战斗力更强。



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张军牵头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积极开展交通劝导、清杂除乱、防汛抢险等志愿服务活动,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在持续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同时,张军还着眼于产业发展,他创新建立“机关支部+村党支部+企业党组织”共建模式,将党组织的牵动力嵌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搭建起村集体与市场主体紧密合作的平台。在这一模式推动下,村里建成了现代化育种工厂。该工厂单次可培育秧苗12000余盘,能保障1200亩田块的用秧需求,同时亩均育秧成本降低200元,节约的劳动力在园区务工,累计增收36万元。



做好“自己人”
当好美丽乡村“合伙人”



在新荣村,村民见到张军总会热情招呼:“张书记,来家里坐!”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他走遍全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践行“把心驻下”的承诺。


初到新荣村,张军发现村里多以大豆、玉米等旱粮种植为主,与声名远扬、收益良好的王家贡米形成鲜明反差。通过逐户走访,他得知缺水是制约种植的关键。“想种贡米,但没水插秧,张书记可得帮帮我们!”村民们的期盼,成了他攻坚的动力。


面对群众的殷切期盼,张军深感责任重大。他会同全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规划设计,同时主动加强与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功争取到项目资金300余万元。利用这笔资金,村里建成提灌站1座,硬化放水渠系5公里,将远在山脚下2公里外的插江河水成功引入新荣村,彻底解决了全村生产用水难题。


如今,全村都能在农时栽种上秧苗。不仅如此,种植面积较之前增加了1200亩左右,亩均增产200斤以上,实现村民增收300万元以上。“张书记为我们建了提灌站和渠系,那可真是大好事。”村民吴明雄激动地说道。这份感激之情,代表了新荣村全体村民对张军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衷心感谢。



抓牢“发展关”
当好乡村振兴 “引路人”



作为新荣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军凭借“人脉广、资源多、信息活”的优势,在乡村治理、环境提升等工作中积极牵线搭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产业发展方面,张军双管齐下,既注重自主培育又大力招引。他推动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引入谦诚种植专合社等23个王家贡米生产经营主体,并创新推行“五统一分”模式,从供种育秧到品牌营销全程把控,实现优质稻谷收购价达 3.5元/斤以上,带动村民亩均增收超1200元。如今,全村王家贡米种植面积达3000亩,年产量1500吨,产值750 万元,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饭碗”。



为拓宽王家贡米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他推动建成王家贡米博物馆和电商直播中心,邀请专业团队策划运营,让产品成功入驻“832”电商、“放牛娃”连锁超市等平台。


此外,围绕王家贡米全产业链,张军还积极争取2000余万元资金,推动10余个基建与产业项目落地。1392亩高标准农田、12公里柏油路、400盏太阳能路灯等项目相继建成,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实现安全饮水、住房、道路全面达标。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张军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思路,致力于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他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打造科普研学基地,开设稻米文化体验、种植加工实践等项目,年接待师生超1万人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