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德均,区第八届人大代表、区人大代表驻京联络站负责人、北京昭化商会常务副会长。

从广元昭化到北京,陈德均凭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在京津冀为昭化籍老乡搭建平台,成为他们的坚实后盾,用就业帮扶、助农增收、权益保障的实招,连起异乡与家乡的“民心桥”。

昭化籍务工人员冯云华在北京一家企业从事保洁工作已满三年。稳定的工作岗位与收入,让她在京工作生活倍感安心。2022年刚到北京时,小学学历的她跑了8家中介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冯云华加入“京津冀川乡服务群”,发求职消息仅半个小时,陈德均就私信她,不仅帮她介绍工作,还免费进行了入职培训。
“这份工作每月工资4500元,除去日常开销,还能给家里寄2000多元。”川乡妹(北京)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冯云华说道。

冯云华的经历是陈德均帮扶昭化籍在京人员的一个缩影。2020年,陈德均见不少昭化籍老乡在京找工作较为困难,他便投资创办了川乡妹(北京)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能培训+岗位适配”模式,将本地优质家政服务人才精准对接至北京市场。同时,还建立3个“京津冀川乡服务群”,覆盖800余名昭化籍在京人员。
“一开始我们只做家政领域的保洁、育儿、月嫂等业务。后来发现,很多老乡还掌握维修保养等技能,于是我们就拓展了业务范围,不仅做家政相关的家电保养维修,还承接企业空调、餐饮企业设备的定期清洁业务。这样既能让老乡们把自身技能实实在在用上,有稳定的活可干,也能为他们搭建一个靠谱的就业平台。”陈德均说道。

帮老乡“稳住饭碗”后,陈德均又把目光投向我区农特产品销售。每逢女皇贡桃、昭化脆李、紫云猕猴桃上市,他就深入园区摸清产量、了解销售情况,并借助北京的资源帮农户对接销路。截至目前,陈德均带动昭化特产销售额已突破80万元。
“我的桃园有200多亩,每年产量能达到5万多斤,单靠本地市场根本销售不完,多亏陈总在北京帮我们找销路,不仅极大地解决了桃园的销售困境,还让我们增加了收入。现在不用再愁卖桃的事,我也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桃园的日常管护上,把桃子种得更好。”元坝镇柳桥村脆桃采摘园负责人高杰说道。
“为此,我们积极对接北京的大型商超,专门为昭化特产搭建直供渠道,让家乡的优质特产线上线下都能真正实现‘卖得好’。不仅能让北京市民第一时间吃到新鲜的昭化特色水果,更能实实在在帮乡亲们拓宽销路、提高经济收益,让好产品变成好收入。”陈德均说道。

2022年,昭化区人大代表驻北京联络站正式成立,陈德均履职从“个人行动”转为“组织力量”,联络站成为老乡“连心站”。他坚持每年开展选民代表与企业代表座谈会,既宣传昭化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进展,也听老乡们说就业难题、子女上学的顾虑。
“每次座谈会,他都会认真听我们近期遇到的难处。叮嘱我们,要是碰到老板欠薪、工伤这些事,一定要及时联系联络站,他会帮我们维权。有他在,有联络站在,我们这些在北京务工的人,腰杆都能挺得更直了。”北京市鑫霸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陈子国说道。

从商会常务副会长到联络站负责人,从企业家到区人大代表,身份在变,但陈德均“服务老乡、助力家乡”的初心始终未改。他用就业桥、产销路、维权盾搭建起京川两地的“民心立交桥”,在异乡与故土间书写着基层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陈德均表示:“接下来,我计划将‘京津冀川乡服务群’再扩大2到3个,争取覆盖1200名以上昭化籍在京人员,让更多老乡能找到‘组织’、感受到归属感。联合北京的家政、维修培训机构,每季度定期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重点教授家电维修、高端保洁这些实用又能多挣钱的技术。力争让在京老乡‘有事能找到人、有活能安稳干’;同时,帮助家乡的好产品做到‘能出门、卖好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