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下午,由广元市电影家协会主办的院线电影《等油菜花开》座谈会在广元市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光影赋能乡土叙事,镜头记录乡村振兴”为主题,汇聚了影视创作、文化研究、文旅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主创团队,围绕影片的创作价值、艺术表达与社会意义展开深度探讨。电影《等油菜花开》以广元乡村为背景,通过“乡村知客”视角展现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乡村振兴图景,计划于2026年8月登陆全国院线。
聚焦乡村振兴:
一部电影的现实意义与创作突破
座谈会上,昭化籍导演敦康在项目阐述中指出,《等油菜花开》突破了传统乡土题材“苦难叙事”或“田园牧歌”的单一模式,通过婚丧习俗变迁、代际观念冲突等情节,真实呈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阵痛与新生。影片以“乡村知客”高永福这一小人物为切口,折射出乡村振兴中“人”的核心价值。“油菜花田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情感与土地生命力的共生隐喻。”敦康强调,影片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呼应了“天人合一”的治愈性美学,为乡土题材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针对乡村振兴题材“叫好不叫座”的普遍困境,敦康提出三大破局策略:一是以青春视角和轻喜剧元素增强观赏性,如融入青年回乡创业线索和方言幽默;二是通过文旅联动与IP开发,将观众转化为游客;三是精准分众营销,既以“乡愁治愈”吸引城市观众,又通过方言放映贴近农村群体。
导演敦康透露,影片灵感源于广元万亩油菜花海的震撼景象。“油菜花不仅是季节的象征,更寓意着乡村对未来的坚守与期盼。”他介绍,《等油菜花开》以一位老知客的视角,串联起乡村婚丧习俗的现代转型、游子归乡创业等故事,通过轻喜剧风格消解沉重感,传递“乡愁治愈”与“人性温暖”。
广元实践:
电影如何点亮地域文化名片
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壮在讲话中,高度评价影片与广元“古今交融”特质的契合。他提到,广元作为蜀道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和乡村振兴热土,拥有剑门蜀道、昭化古城、青川唐家河等丰富文旅资源,以及川北薅草锣鼓、白龙花灯等非遗文化符号。《等油菜花开》中传统知客文化与现代乐队的碰撞、父子两代人的和解,正是广元地域精神的生动写照。
王壮对创作团队提出三点期望:扎根真实,深入乡村挖掘鲜活细节,如村民直播卖山货、年轻人重构传统习俗等;文旅融合,依托影片场景设计“知客文化体验游”“川北非遗研学游”等线路,推动“电影+文旅”产业链延伸;创新表达,平衡政策宣传与艺术感染力,用川北山歌、薅草锣鼓等音乐元素强化地域辨识度。他表示,广元文旅部门将全力支持取景协调、非遗艺人参与及宣发推广,力争将影片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文化备忘录”与广元文旅的“超级IP”。
多方共议:
探索光影赋能乡村的多元路径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三大议题展开热议:乡土题材的现实意义:如何通过多元叙事展现乡村复杂性?艺术与市场的平衡:如何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地域文化的传播:如何让广元资源走向全国?
制片方代表、广元市利州区宣传部副部长张天杰指出,影片需避免“悬浮叙事”,建议蹲点采风捕捉真实细节;可联合当地社团组织深入开展地域文化研究,提升影片文化厚度。
光影启航:
2026年盛夏共赏乡村振兴诗篇
主持人廖茂森在总结中表示,《等油菜花开》不仅是广元首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院线电影,更是一次对乡土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影片通过“小人物+大时代”的叙事,将个人命运与乡村变革紧密相连,有望成为连接城乡情感、传承地域文化的光影桥梁。
据悉,《等油菜花开》已组建专业创作团队,并确定在昭化区元坝镇、虎跳镇、王家镇、清水镇等地实地取景,计划于2026年8月全国公映。届时,银幕上的油菜花海将与现实中的万亩花田交相辉映,向全国观众展现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等油菜花开》:以广元乡村为背景的院线电影,通过“乡村知客”视角讲述传统习俗与现代化碰撞下的乡村振兴故事,融合轻喜剧元素与青春线索,计划2026年8月上映。
广元市:位于四川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剑门蜀道、昭化古城等文旅资源,以及川北薅草锣鼓、白龙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与蜀道文化的重要实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