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国家乡村振兴局主管的
《中国乡村振兴》刊发了
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书记刘自强署名文章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
夯实革命老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支撑》
▼ ▼ ▼
原文如下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
夯实革命老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支撑
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书记 刘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是川陕革命老区、原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四川省县域经济重点开发区,辖12个镇,150个村(社区),总人口24万,农业人口比重83.7%,于2018年退出贫困县序列。近年来,昭化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部署,坚持把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全区上下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会议精神,聚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以做优做强县域产业,夯实物质基础支撑,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努力探索革命老区全面乡村振兴新路径。
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同步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我们只有依托三次产业坚实底蕴和良好基础,才能推动县域产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一是全力推动“工业强区”。进一步建好中国西部(广元)绿色家居产业城和食品工业园区,按照“建园引企、科学管理”的思路,推动园区基础设施稳步提升,精准对接河北、浙江等地产业转移,招引更多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开工,推广政务服务“企能办”,用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工业真正“强”起来。二是抓实抓好文旅“三个创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天府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昭化古城国家5A级景区“三个创建”,充分整合区内景区资源,整体规范改造提升,创新文旅招商和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三国文化、蜀道文化历史底蕴,引领国际古道旅游新风尚。三是实施农业提质工程。明确粮油、生态畜禽、特色水果三大主导产业,守好耕地保护红线,推动“王家贡米”成为全国名特优农产品,稳住四川省人均生猪出栏领跑县区能力,推动肉牛羊产业突破性发展,猕猴桃园区积极争创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以科技化、规模化助推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推动民生改善再上层楼、更进一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面乡村振兴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我们要积极扶持壮大本地市场主体,吸纳更多群众实现本地就业、就近就业。一是建强区镇村三级劳务合作组织。强化全区就业形势研判分析,建立群众就业数据库,做优昭贤人力资源公司和镇村劳务专合社,实现企业与群众点对点就业,引导更多群众就近就业,在解决群众就业难的同时为本地企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让企业放心发展、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二是加快工业龙头企业培育。全力推动中央企业与本地企业联动发展,规范提升本地企业管理运营水平,布局更多镇村食品饮料企业,让昭化优质农产品商品化,产生更大价值、惠及更多农民。实施工业招商攻坚行动,以国省级龙头企业示范效应推动中国西部绿色家居产业城建设,聚焦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招引更多工业企业落户昭化,在2025年前,实现工业企业吸纳就业5万人以上。三是积极招引文旅前端运营企业。依托文旅产业附加值高、吸纳人口就业能力强特点,着力解决文旅产业运营水平低、依赖性强等问题,积极推动龙头文旅企业落户昭化,形成头雁效应,招引国内知名文旅集团承担全区景区开发利用工作,让昭化文旅回归市场、适应市场。四是激活乡村企业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农业农村各项改革任务,创新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明确一村一主导产业,让每个群众成为集体股东,与集体经济深度链接,享受集体发展成果;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计划,让每个镇至少有一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每个村至少有一个示范社、每个社(组)至少有一个家庭农场,争创一批国省级家庭农场、专合社,让更多优秀乡村人才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推动城乡融合提质提速、统筹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宜居是聚集人气的核心,我们要坚持把美丽城市、靓丽乡村作为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城市更新生活提质。合理确定城市定位和建设目标,将昭化古城建设成文旅中心,东部新城建设成行政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发挥城区产业优势,持续聚集人气,形成经济发展增长点,更加注重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提升城市公园管护水平,打造标志性景观建筑,让城市更有品质、更有颜值。二是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镇村片区划分后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聚焦中心镇(社区)改造提升,推动中心镇和基础条件较差的镇,有序改扩建行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开展镇村示范建设工程,依托片区定位整体塑造同一片区各场镇风貌,通过5到10年努力,让镇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焕然一新。三是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强化乡村风貌引导,推动田园变花园、园区变景区、庭院变景观,让乡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群众生活更加惬意、更加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