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
昭化区围绕公益林资源开发利用
以“公益林+”为发展方向
适度发展“松林+茯苓”为主的林下产业
促进公益林加快天然更新
不仅让森林资源得到保护
也促进了林农增收
这两天,在昭化茯苓产业园,村民们正忙着割灌修枝,为来年的茯苓种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我镇组织100余名劳动力、4台轮式挖机、3台履带式挖机进行森林抚育,为明年的茯苓种植打下基础。”元坝镇副镇长翟澍说道。



昭化茯苓产业园按照“一核两区”进行总体布局、“公益林+”发展方向,适度发展茯苓产业为主的林下产业,积极推广茯苓生长环境仿野生化种植,促进松林加快天然更新,有效破解公益林既要保护好、又要促农增收难题。目前,该产业园已覆盖柳桥、中梁、马克思街社区等村(社区),惠及农户2377户6239人,建成“林菌”“林药”基地3000亩。
“我们结合自身的森林资源优势,发展了茯苓产业,同时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引进业主大户、做好技术服务,做大做强林下产业。”元坝镇副镇长翟澍介绍道。



实现助农增收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林地资源?昭化区积极探索茯苓“种一轮三”轮作模式,即种植茯苓一年,采收后林地轮休三年,期间种植天冬、黄精、虎杖等3—5年中短期中药材。
“种植茯苓当年可以实现产值每亩6000至8000元,种植天冬、虎杖等中药材3到5年采收,可以实现亩均效益达到1万至2万元。”昭化区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黄攀说道。



除此之外,昭化区还加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积极开展“昭化茯苓川产道地药材全产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工程”攻坚,形成茯苓产业“352”标准体系,发布《茯苓林下种植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有效填补省内茯苓产业质量标准空白。



同时,昭化区还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茯苓产品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开发茯苓粉、茯苓富硒面、茯苓酒等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常态热销。
“我们对种植的茯苓进行加工,把它远销成都、湖北等地,后期延伸了一些茯苓产品,有茯苓富硒饼、茯苓富硒面、茯苓米酒,从开始种植到加工到销售进行了一体化的模式。”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商婕说道。
近年来,“昭化茯苓”先后荣获有机示范基地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今年,全区茯苓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产量达5600余吨;培育苓菌种繁育、种植示范、收购销售、生产加工于一体的茯苓企业1家。

编辑:赵柳月
责编:郑晓玲 徐 波
审核:白 琳
监制:冯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