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9日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对51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进行了公示
广元市昭化区
成功入选

昭化区地处四川省北部,广元市东部,幅员1440平方公里,辖12个镇,古称葭萌,距今已有2300年的连续建县史,被誉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突出“大健康”理念,扎实抓好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
坚持强化“三项保障”,全面夯实“管”的机制。
成立了以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22个区级部门和12个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将慢性病经费纳入政府年度预算,足额拨付慢性病防控经费,专款专用,经费执行率达到100%。2023年落实慢性病防控经费2000余万元;把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疾病报销范围,增加了特殊疾病病种数量和报销额度,建立“十大救助制度”,对慢性病困难家庭和人员予以及时救助。2023年,已救助慢病患者9713人次,救助金额168万元。



坚持做实“三类监测”,全面提高“防”的水平。
在区内各医院全覆盖设置慢性病管理人员负责慢性病监测工作,每年组织65岁以上老年人、学生、职业人群等慢性病高危群体开展健康体检,免费开展农村妇女“两癌”筛查,2023年,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学生、职业人群体检率均在90%以上;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慢病管理网格化全覆盖监测,150个家庭医生团队600余名成员全覆盖开展慢病监测;通过走村入户开展健康随访,奋力编织家庭医生“早发现、早干预、早转诊”的防控网络;创新实施重点人群“红黄蓝”三色管理机制,建立“三色”档案,实行分类分级管理;重点排查出农村地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服务对象,建立重点人群健康数据库,健全关爱服务台账,发放“健康大礼包”,开展送医送药上门,根据重点群体的病情轻重、缓急程度等匹配相适应的医药保障和健康服务资源,开展分类分级医疗服务。2023年,累计开展上门送药服务3.5万余人次,相关做法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1+1》栏目宣传报道。



坚持实施“三级提能”,持续提升“治”的能力。
依托区人民医院建设慢病管理中心,对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肿瘤等主要慢性疾病,应用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开展慢性病综合危险因素精准化采集和监测,提供慢性病风险评估、疾病筛查、监测随访、综合干预和健康教育等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开展“万名医护走基层”活动,筛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700余人;为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齐配优血糖、血脂、简易肺功能测定和大便隐血检测等设备,并建立便民健康小屋,居民可自行完成血压、血糖等常规指标检查,随时掌握自身健康状况;在村卫生室全覆盖设立中医阁,全面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并配齐“卫健e通”和随访一体机,村卫生室可将健康数据上传至省平台,确保群众精准掌握自身健康状况。



坚持落实“三项举措”,持续深化“养”的环境。
以健康社区创建为引擎,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攻坚战,创建国家、省级卫生乡镇10个,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73个、健康村(社区)50个,打造美丽庭院2.4万户,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大力开展秸秆禁烧、垃圾处理等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1天以上;全域开展精神面貌、健康意识、生活习惯、环境卫生“四好”健康家庭评比,通过“亮身份、树标杆、搞奖惩”等方式,促使人民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截至目前,创建健康家庭16228户,健康生活习惯养成率达85%以上;大力推进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建设城市步游道、公园绿道、滨水休闲道、乡村彩道500余公里,建成区、镇、村免费健身场所655处。每年常态举办山地马拉松、群众柔力球、机关单位篮球联赛、农民趣味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参与人数达10万余人次。

编辑:赵柳月
责编:郑晓玲 徐 波
审核:白 琳
监制:冯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