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昭化区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7.12万亩,巩固提升高标准农田10.16万亩。
昭化区有耕地面积45万亩,山地耕地面积占比达80%以上。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9万亩,计划到2030年,基本将全区可纳入立项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到2032年,将全区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建成高标准农田。



土地平整、集中连片,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首要条件、基础工程。走进昭化区虎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在田间穿梭。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配合挖机作业,一条条笔直的机耕道,一块块整齐的田块已初见雏形。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我区农业生产条件、粮油作物产量、人力成本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机械通达率100%,产量每亩可提高100公斤,人力成本可降低200元以上。”昭化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农业机械化股股长王普照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农田水、肥、药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粮食产能,让农田“高标准”,稳粮“有底气”。
王普照直言,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时代浪潮中,山区仍然面临种粮效益不高的难题,昭化区依托高标准农田,积极探索粮经综合种养模式,在保证每年种植一季粮食作物的原则下,大力发展粮菜轮作、稻鱼、稻鸭综合种养,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实现了粮食稳产增产、农户稳定增收。
磨滩镇中华村是发展“稻渔共生”模式的受益者,在这种模式下,鱼为水稻除草、除虫,水稻为鱼提供生长的饲料,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提高了水稻品质。稻米的品质高了,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普通的稻谷销售价格约每斤1.2元,而稻鱼共养的有机稻每斤可卖到2.2元。不仅如此,水稻采收后,田里的鱼还能再赚一次钱。2023年,昭化区利用已经建好的高标准农田,推广山区稻渔种养2.5万余亩,实现“亩产900斤优质稻、200斤生态鱼”,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季田收益反超二季田。



近三年来,昭化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的综合优势,累计投入约3000万元在集中连片区域布局育秧、育种等全程机械化设施和装备,建设现代化育秧工厂2栋,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6家,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率逐年稳步提高。
接下来,昭化区将补短板、强产业、提质效,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再上新台阶,确保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为建设新时代的“天府粮仓”贡献昭化力量。


编辑:赵柳月
责编:郑晓玲 徐 波
审核:白 琳
监制:冯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