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航机杂志《中国之翼》
(2024·04总348期)刊发了
昭化区青年作家罗倩散文
《昭化古城,一眼千年》
▼ ▼ ▼

昭化古城,一眼千年
在四川广元,有一座雄踞千年的古关,它就是葭萌关,即今天的昭化古城。
古城坐落于秦岭以南,依山临水,金牛古蜀道穿城而过。这里,曾经群英际会,3000年多年的文明史和2244年的连续建县史,书写了无数英雄诗篇,留存了桔柏古渡、战胜坝、临清门等众多三国遗迹。在这里,“到了昭化,不想爹妈”之说,流传了千年。
“天下第一山水太极”
细雨蒙蒙,我抵达嘉陵江畔桔柏古渡口,灰青色山峦绵延起伏,洇化出一幅诗意山水画。
桔柏渡,位于昭化古城东门外。杜甫过江时,曾感怀赋诗:“青冥寒江渡,驾竹为长桥。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桔柏渡江面宽阔,滩险水急,是金牛古蜀道的入蜀要津。这里也是历代兵家据守的关口,曾上演了关索和鲍三娘夫妻壮烈殉国等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公元前316年,秦蜀葭萌之战,秦就抢先控制了渡口,一举灭蜀吞巴并苴,奠定了雄图霸业的坚实基础。263年,司马昭伐蜀,也是率先抢占了桔柏渡东岸渡口,然后破汉寿城,直逼剑门,这年末,蜀汉即亡。
作为码头,桔柏渡也成就了昭化古城的渐次繁华。“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白日千人拱手,夜晚万盏灯明”……古时,暮色四合,官员商贾、文人骚客、贩夫走卒,纷纷相聚于此。这里熙熙攘攘,客栈与茶肆闹腾,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历史的烟云早已淡去,如今的桔柏渡只剩江水粼粼、芦苇漾漾。
在渡口环顾眺望,古城四面依山,三面临水,藏风聚气。环抱古城的冀山和笔架山,被眼前的嘉陵江水蜿蜒分割,逶迤成一幅壮美的太极山水图。这幅太极山水图,直径约5000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如此宏大且由自然山水形成的太极图实为罕见,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其他地方有比这更大的,“天下第一山水太极”,可谓名副其实。
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以及先祖们择地筑城的远见和智慧,让人震惊。古城不偏不倚,正好坐落在太极图阳极的鱼眼之上,集天地灵气,裹云水清虚,拥有独一无二的气脉,而古城西边牛头山山顶的拜水台,则是俯瞰山水太极这一奇观的绝佳位置。
“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
到昭化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葭萌坊。随即,悠远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迫不及待地要向世人讲述“葭萌”是如何演变成“昭化”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蜀王九世开明尚,封其弟葭萌在苍溪以北、汉中以南建立苴侯国,城池以苴侯之名“葭萌”为名,被视为“蜀国第二都”。公元前316年,秦国在成都建立蜀郡,随后在原苴国区域建立葭萌县。这是巴蜀第一个建县之地,被誉为“巴蜀第一县”。时光流转,211年,刘备率军进驻葭萌;十年后,刘备称帝,定都成都,葭萌成了蜀汉政权的龙兴之地。972年,宋太祖赵匡胤取“昭示帝德、化育民心”之意,将县名改为“昭化”,沿用至今。
过东门“瞻凤门”,便正式进入古城内。占地800平方米的剑刀坝君臣园里,塑着刘备、庞统、费祎等11位曾在昭化生活和战斗过的蜀汉英雄人物石雕像。戎马提刀,浮光掠影,讲述着雄主功臣的峥嵘岁月。至古城西门“临清门”,便到大名鼎鼎的葭萌关关口。以城为关,城关一体,十分罕见。临清门外有一个广场,叫战胜坝,曾是葭萌关下的古战场。登上临清门城楼,《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单挑”仿佛就在眼前上演。鼓声大作,旌旗飘扬,张飞与马超大战300回合而不分胜负,于是挑灯再战。如今,风烟俱净,满城清幽。
细雨停了,我们继续前行,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县邑则继续带来惊喜。
古城的房屋随坡就势,多为本地百姓的祖屋,雕花门临街,小青瓦屋顶,当街为店铺,铺后是民居,手艺是祖传的,经营是生活的,既烟火琐碎,也闲逸恬然。街道则呈“丁”字形,青石板依“三横两纵”的方式接续铺排,平平仄仄延展开去,古意绵长。
走过幽静的衙门巷,行至昭化县署。县署始建于唐,明清先后复建。这里“明镜高悬”,陈设完整,在节庆日或旅游旺季,还有县官办案等实景剧目表演。从县署出来,下行右转,行百余米,抵达昭化文庙。文庙建于宋代,历经七次扩建维修。穿过这里的棂星门,再跨泮池,过大成门,便来到明代建筑大成殿。大成殿,斗拱榫卯结构,层层相嵌相扣。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样近距离的剧烈波动,它竟丝毫未损。与文庙一墙之隔的是考棚,始建于清,是当时川北地区最大的科举考场,尽遴栋梁之才。清同治年间,这里仅考舍就有322间,现留存12间。这不禁让人感叹,昭化古城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页每行都值得细读。
“到了昭化,不想爹妈”
“到了昭化,不想爹妈。”这句广为流传的民谣道出了昭化的繁华。如今到了昭化,逛了古城,一定要去逛一逛古城的延伸——西市。
皓月当空,西市古灯密匝、花灯溢彩。滨水景观带水雾弥漫,圆月形的一帘水幕,在悠扬的乐曲声里,变幻着各色光影,树枝花草跟着摇曳生姿。酒馆茶肆、甜品饮料、特色小吃……沉浸于这蜀道上的市井生活,真真是“入城不想爹妈,进村不恋老家”。
来到这里,一定不要错过观看大型沉浸式实景院落剧《葭萌春秋》。一声锣响,精彩上演。没有主舞台,以流水线的形式,在这里的三个仿古院落演出,观众则边走边看。
幕布拉开,通往院子的巷道布满一道道蓝色环形光柱,观众瞬间步入时空隧道,石牛粪金、五丁开山的故事在两旁檐廊上演。随着人流,沿着历史,前往第一处院落,那里讲述的是昭化人王杏舒的事迹。1818年,嘉庆皇帝下诏为贡生王杏舒兴建石牌坊,以嘉奖其孝老爱亲、乐善好施。灯光汇聚前方高一点的院落,自檐廊垂下《蚕桑十二事图》,只见村妇们欣然起舞,采桑、养蚕、上簇、缫丝,好不热闹。嘉庆十七年(1812年),曾逢吉出任昭化县令,带领百姓栽桑养蚕。自此,百姓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日子,昭化成为川北有名的蚕丝产区,曾逢吉也以“蚕桑县令”之誉名垂青史。前行转弯,进入另一条巷子,一位位“县令”提着灯笼跨过科举之门,随后入衙门、守心门,他们离任时,全城百姓呈上清水相送。这便是清水送清官的传统。至最后一个院落。10余只木船泊在码头,老板娘和店小二忙着招呼客人。星火点点,月影婆娑。登船,落座,就着好酒,赏着歌舞,再次沉醉于这座古城的悠长风韵。
所以,来昭化古城,赴一场千年的约定。

编辑:罗 楠
责编:郑晓玲 徐 波
审核:白 琳
监制:冯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