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
《调查与决策》刊发了
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署名文章
《创新实施“东智西借”工程
构建东西部劳务协作新格局》
▼ ▼ ▼
原文如下

创新实施“东智西借”工程
构建东西部劳务协作新格局
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促进东西部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广元市昭化区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创新实施“东智西借”工程,布局搭建东西部劳务协作平台,探索建立“飞地园区、飞地经济”模式,与杭州市拱墅区联合共建人力资源产业园、葭萌工匠学院、公共实训就业基地,两地人才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加深入,全面构建起东西部劳务协作新格局。近三年来,昭化区累计通过“东智西借”工程引进产业高端人才82人,为本地企业定向培育输送专业技能人才200余人次,促成本地群众赴浙江、江苏等地就业4500余人。
一、聚集优势资源,高标准建设人力资源园区。
充分借助东西部协作资源优势,以专业化、集群化、数字化为发展方向,建成集项目、资金、人才要素于一体的人力资源产业园,为培育新经济、形成新动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一是实施“东资西建”工程。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35万元,高标准建成区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规范设置了综合服务区、法律援助工作室等“五区一室”功能区域。园区自今年运营以来,已入驻企业8家,发布招聘信息1500余条,吸引周边地区线上线下咨询300余人次,成功向东部企业(单位)转移就业1200余人。二是实施“东聘西用”工程。依托园区人力资源企业精准收集本地技术、项目等需求,在东部地区发布需求清单,通过技术组团、项目合作、多元借智等服务方式,建立专业人才“周末工程师”“组团式”帮扶模式,聘请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45名专家教授担任首席顾问、特聘专家,成立专业技术智囊团队4个,协作共建王家贡米研发中心、食用菌产业技术中心和医疗专家工作室等科研平台5个,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课题3个,开展专题讲座50余场次,成功申报王家贡米、家居制造等领域专利3件。三是实施“东企西建”工程。昭化区人力资源园区与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推行“企业+劳务经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职业农民”的分工厂建设模式,由村集体经济提供“厂房”,劳务经纪人落实设备、订单,人社、妇联等部门组织免费技能培训,建成东西部协作加工车间5家、认定就业帮扶车间(基地)3家,吸纳本地灵活就业860余人。通过三年劳务协作,全区就业车间完成订单生产180批次,加工费达800余万元。
二、聚力产教融合,高质量办好葭萌工匠学院。
围绕构建“3+2”工业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建立行业为支点、区内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培养造就更多“金牌”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一是创办品牌院校。统筹财政资金2500余万元,建设8000平方米的葭萌工匠学院(昭化区乡村振兴学院),探索推行“一校多用、多院合一 ”办学模式,培育形成产业工人“工匠人才”、乡村振兴“剪刀干部”等一批技能人才培育品牌,“葭萌木匠”劳务品牌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今年以来招收农村劳动力800余人,承接企业入职培训12场次、职业讲座20余期。二是组办师资队伍。依托东西部教育协作平台,建成“院校+社会+民间”师资智库,聘请浙江省劳模工匠、西华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院校导师25名,招引民间艺人、工艺首席技师、大赛状元等10人担任专(兼)职教师,遴选公司董事(经理)、企业高管、民间艺人、技术能手等“乡贤能人”5名担任兼职教师,建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个,通过“师带徒”模式培育工匠学徒23人。三是开办精品课程。针对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建设“1+X+N”精品课程模式(“1”为1个课程服务管理中心、“X”为师资队伍定向服务、“N”为企业学科课程补充服务),精准围绕本地战略部署和实际需求,设置铝基新材料、食品饮料、建材家居、乡村振兴等特色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授课,线上在“蜀道昭化”APP客户端设置预定课程、回放视频等功能,播放量达2万,线下累计举办智能家居制造课程、教学比赛、技能竞赛等活动25场次,参与活动2800余人次。
三、聚焦就业提升,高规格建设公共实训基地。
按照“内外统筹、校企协同、特色引领、优质发展”思路,建设区级公共实训基地,创新推出校企合作、校地协作的企、校、地协同育人新机制。一是健全功能标准配建。坚持“功能分类、特色建设”原则,高标准建成集培训、鉴定、研发等多元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规范设置实训教室、教学研究所、实训车间等“四室一所一车间”功能分区,配备高性能板式家具、实木家具、软体家具等全套生产设施设备154台(套)。二是校企合作精准育才。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实施“校企+校校+社会”多元教学模式,与浙江、四川、重庆等院校(培训机构)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实训标准等规则,开设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班次,推进育训双施、一体发展。建立“定向培训+就业”保障机制,为区内美好世家等企业定向培育输送技能人才200余人次,向浙江、广东、新疆等地输送木工类人才2000余人,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三是技能实训淬炼真功。大力实施专业建设、技能提升“双轮驱动”工程,编制《智能家居技能人才信息化实训方案》和《实训新装备技能操作使用说明》等方案,高规格建设职业鉴定中心1个,开设手工木工、机械木工、车工等18个工种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打造远程互动教学、AR实训和沉浸教学等新模式。近两年来,举办葭萌木匠、电子商务师等实训班82期,带动周边群众(学徒)3000余人次参与技能实训。

编辑:王 宇
责编:郑晓玲 徐 波
审核:白 琳
监制:冯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