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
《广元日报》刊发
《潮涌葭萌万象新——昭化区“一镇一策一部门一重点”推动68项改革落地生根》

原文如下
●率先出台《开展“一镇一改革创新、一部门一改革重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争首创、争试点、出亮点”总目标,为改革划定清晰方向
●创新构建“自主申报+点题派单+协调联动”模式,确保改革靶向精准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合力
●打造“年初论证—年中台账—年末考核”闭环管理链条,建立“蓝黄橙红”四色预警机制
●评选“十大改革典型案例”和“改革创新标兵”,鲜明树立“改革者吃香、实干者得利”导向
□熊乙帆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黎明
深秋的昭化,改革热潮涌动在城乡各个角落:
政务大厅里,群众“一次办好”购房手续;
乡村田野间,闲置农房变身网红民宿;
直播间内,本地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自年初“一镇一改革创新、一部门一改革重点”行动启动以来,68项改革事项在这片土地深耕落地,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顶层设计精准发力
筑牢改革“四梁八柱”
破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治理难题,是昭化区推进改革的首要考量。为此,该区率先出台《开展“一镇一改革创新、一部门一改革重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争首创、争试点、出亮点”总目标,为改革划定清晰方向。
在任务推进机制上,昭化区创新构建“自主申报+点题派单+协调联动”模式,各镇、各部门紧扣区委“1456”发展战略和重点改革任务,结合自身实际筛选最紧迫、最关键的事项“自主申报”,确保改革靶向精准;对涉及多部门协同的复杂任务,由区委改革办统筹“点题派单”“协调联动”,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合力。
为保障改革不跑偏、不走样,该区打造“年初论证—年中台账—年末考核”闭环管理链条,建立“蓝黄橙红”四色预警机制。对进度滞后的任务分级预警、层层督导,截至目前发出预警提示12次,推动68项改革始终蹄疾步稳向纵深推进,真正实现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多维实践破题突围
释放改革民生温度
“原计划要跑五六趟,现在全程帮办、委托代办,一次就办妥了!”在市城区任教的朱老师对改革成效深有感触。5月8日,朱老师前往昭化区政务服务中心“百姓购房一件事”专区,一次性提交贷款申请、签约文件、抵押预告登记等全套资料。综合窗口经核验发现缺少不动产预告登记证明,但该证明涉及开发商与银行协同办理。工作人员随即提出可签订《不动产预告登记证书委托办理书》,由窗口工作人员代办后续手续,免去其奔波之劳,最终朱老师仅跑动一次即完成全流程办理。
像朱老师这样感受到改革便利的群众不在少数。今年,昭化区行政审批和数据局针对群众购房“多头跑、耗时长”问题,推出“百姓购房一件事”集成改革,将原本涉及多部门的15个单事项整合为联办服务,通过精简材料、合并环节,申请材料减少75%,办理时限压缩至9个工作日。
在部门改革提质增效的同时,各镇也立足资源禀赋,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卫子镇成立强村富民公司,以市场化模式运营粮油基地资源,开展研学旅游、社会化服务等业务,今年已接待市内外研学团队9300余人次,带动集体经济收益超300万元。王家镇则打造“共享直播间”,培育出张清城等本土主播,通过“校镇村”合作培训,让其粉丝数量短时间就突破10000,并辐射带动40余户村民,户均增收达2000元。
民生领域的改革同样暖心。区农业农村局在天雄村试点推行闲置农房“1+4+X”模式,让6处闲置资产变身民宿、超市,带动1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带动全区农村闲置资产利用率超52%。区教育局打造37个校园“菜园子”,让学生在田间体验耕种收获,同时破解“小胖墩、小眼镜”等“四小问题”。区民政局推进智慧养老,栖凤居康养中心的“一键呼叫”系统、卫子养老中心的全自动洗澡机,让1400户老人家庭享受便捷照护服务。
保障机制持续护航
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为激发改革热情,昭化区不仅评选“十大改革典型案例”和“改革创新标兵”,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更对入选市级以上试点和获得上级肯定的项目给予资金配套和政策倾斜,鲜明树立“改革者吃香、实干者得利”导向,今年已有8个改革项目获得资金支持。
为扩大宣传影响,凝聚改革共识合力,区委宣传部按照“成熟一批、宣传一批”思路,组织媒体深入改革一线,挖掘典型经验,制作“一图读懂”改革政策15期,让群众直观了解改革内容。同时,畅通反馈渠道,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8条,将满意度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
“通过实践,我们不仅解决了一批具体问题,更锤炼了干部破解难题的能力。”昭化区委副书记、区委改革办主任张玉全表示,下一步将系统总结天雄村闲置资产盘活、王家镇“共享直播间”等可复制经验,推动改革从“盆景”变“风景”。
金秋时节,68项改革举措已在昭化大地开花结果,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