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39-6280182
  • 您好!欢迎来到还看今昭,昭化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QQ咨询
互联网违法举报
0839-8722512 zhqwxzx@163.com

【广元日报】葭萌之乡的基层宣传“声力军”

2025-11-21来源:昭化区融媒体中心作者:尹晓琴浏览:

11月21日

《广元日报》刊发

葭萌之乡的基层宣传“声力军”


原文如下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黎明

“乡亲们,冬季是蔬菜病虫害防控关键期,今天咱们讲讲综合防治技术……”11月12日傍晚时分,昭化区的田间地头,应急广播里传来亲切的川北乡音。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昭化随处可见。

近年来,昭化区以媒体融合改革为抓手,投入636万元升级应急广播体系,通过“技术赋能、内容破圈、服务下沉”的系统性变革,让昔日单调的“大喇叭”蜕变为基层宣传的“声力军”,听众满意度从22%跃升至75%。

内容重构 从“政府配餐”到“群众点单”

“现在广播里有农事指导、方言笑话,我每天扛着锄头下地,耳朵里听着笑话解乏,还能跟着学技术,安逸得很。”昭化镇牛头村村民郭元敬的话道出了群众心声。针对传统广播“内容悬浮、形式单一”的痛点,昭化区摒弃“我播你听”的旧思维,构建起“2+5+X”矩阵,将广播从“通知栏”打造成“信息超市”。

据悉,“2+5+X”矩阵保留《昭化新闻》《天气预报》两大传统IP的基础上,精准开设《农事昭化》《民生昭化》《喜乐昭化》等五个特色栏目,覆盖生产指导、政策解读、文化娱乐等核心场景。农业、林业部门建立联席机制,根据节气时令推送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农事昭化》栏目已成为种养殖户的“田间课堂”。

为让政策宣传更具“烟火气”,昭化区创新推出方言短剧、AI广播剧,制作《遗迹里的昭化》等12个特色专题,用“乡土音”讲“身边事”。

数智赋能 科技让乡音更有温度

“引入AI技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要解决基层人力不足、传播不活的痛点。”昭化区融媒体中心主任杨沫介绍。该区深度整合AI系统,实现应急广播采编播全流程革新,AI主播“小昭”的上线成为关键突破。

这位24小时值守的“特殊主播”具备普通话与川北方言“双语播报”能力,加载了情感识别功能的语音库,破解了传统播音音色单一的难题。通过智能采编系统,“小昭”日均抓取热点200余条,即时生成《小昭播报》;动态播控系统根据听众习惯自动编排节目,使信息触达率提升65%。在昭化区2600个4G智能终端覆盖的村落,群众随时能听到带“乡情温度”的播报。

技术创新更激活了双向互动。昭化区搭建“空中议事厅”,建立“广播直通昭化政情”机制,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定期在线答疑,累计收集办结民情300余件,办结率超90%。

生态融合 从“信息平台”到“治理枢纽”

“扫描广播剧二维码就能回听,还能看文旅导览,太方便了!”11月9日,张清华在昭化古城体验的“广播+二维码”服务,是该区构建“广播+”生态的缩影。昭化区打破媒体边界,将应急广播与政务、文旅、电商等资源深度融合,使其成为基层治理的综合性枢纽。

在政务服务领域,通过“广播+小程序”模式开发“昭化之声”平台,实现政策查询、民情反馈等功能“一键直达”,政策知晓率提升至78%。文旅融合方面,推出“跟着广播游昭化”数字导览,24小时提供景点讲解、路线指引服务,月均制作专题节目4期。

安全是广播的生命线。昭化区构建“物理隔离、技术防控、双轨审核”的三防体系,创新建立应急预案数字沙盘,使灾害预警实现90秒全域覆盖,较传统模式提速90%。

如今,昭化应急广播已建成“一核两翼三支撑四协同”的立体构架,覆盖22万名党员群众,年播出时长超3万分钟,成为媒体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广播+’生态建设,让党的声音更接地气,群众需求更快响应。”杨沫的话语中,透着基层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在这片历史厚重的土地上,应急广播的“好声音” 正持续奏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