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
《广元日报》
“铭记关怀 矢志奋斗 确保治蜀兴川广元实践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专栏刊发
昭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花圣卓署名文章
《推动昭化三国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原文如下
推动昭化三国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广视察时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昭化三国文化资源富集,源远流长,作为蜀汉政权的发祥地,刘备、诸葛亮、姜维北伐中原的后勤保障基地,三国文化与蜀道文化的重要结合点,庞统、法正、黄忠、魏延、霍峻、费祎等众多三国英雄人物在这里留足,葭萌保卫战等战役在这里进行或拉开帷幕,为昭化留下一批三国历史文化的遗存遗址。如何将这些遗存遗址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将三国历史故事讲述好,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将是昭化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重头戏。
昭化古城被誉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文化底蕴深厚,蜀汉昭烈帝刘备由此起兵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昭化作为蜀汉政权的发祥地,书写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说,今天的昭化以三国文化为主题打造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有提升空间,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明确文化主题定位。昭化古城是一座三国古城,更是千年蜀道上璀璨的明珠,时光在此留下深厚的印记,古城内明清古建筑星罗棋布。厚重的历史让今天的文旅人目不暇接,以至于昭化古城内既有以三国文化为主的景点,亦有明清的谈资。剑门关和昭化古城均为蜀道重镇,也是三国要塞。今天剑门关主打蜀道雄关,一首《蜀道难》名享天下。昭化古城的文化定位亟须解决,三国历史文化在此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以蜀道三国为主的文化元素充塞古城内外。确定“蜀道三国重镇”文化定位,是解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是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化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是盘活资源的主要方式,让市场去选择、去创意,文旅产业才能同步发展,才可以实现更快更好的深度融合。昭化区文旅资源开发建设长期以来依靠财政拨款,市场化水平较低,运营机制僵化,导致深度融合缺乏,没有形成大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我们应着力建设文化资源库,统筹全区文化类别,提炼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抛入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市场化、通俗化、产业化,培植文化市场,为昭化古城三国文化与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昭化古城旅游业态多元化、多样化、差异化构建平台。
三是依托文化打造旅游品牌。一本《三国演义》道尽了多少英雄事,三国文化根植于所有中国人的心底。昭化古城是刘备争夺四川的起点,是与曹操争夺汉中的后方基地,是诸葛亮北伐的大本营。这里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普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应深度挖掘三国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精心打造具有昭化风貌、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策划诸如“刘备入关”“霍峻守城”“费祎开府”“姜维鏖兵牛头山”等三国历史故事演绎,举办相关文学作品创作大赛,建设昭化三国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和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打造能够展现昭化三国文化特色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艺品牌。规划建设7D影院,全方位感知三国时代的风情。
四是打造昭化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从全国来看,国家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有近200家,产值近千亿,市场庞大,较为出名的有深圳华侨城、沈阳棋盘山、西安曲江新区等。我们可以从提升核心竞争力、游客体验多样化、深化文旅产业链建设、盈利模式多元化等四个方面激发文旅产业园的活力,盘活文旅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五是加强项目的更新换代。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不断推陈出新是增加游客黏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创新游乐项目首当其冲。
六是强化招商引资。昭化可以全面包装“来昭化,游三国”“来昭化,吃三国”“来昭化,住三国”“来昭化,购三国”等特色项目,分近期、中期、远期进行规划,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昭化古城,促进昭化古城文化投资多元化。
七是持续开展宣传营销。“此生必驾318”,这个营销口号带火了成都。广元位于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这些城市是我国发展较好的旅游城市,应打捆打包,将文旅营销重点放在这些城市,持续开展三国文化、蜀道文化等输出。
(作者系昭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