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水蜜桃种植基地计划增加轨道车游园,将建设果酒厂、民宿、网络直销桃产品等项目,我们村能走稳走好致富之路,得益于法治提供强大保障。”近日,元坝镇普子村党支部书记向波坦言。
元坝镇普子村只是昭化区法治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始终坚持用法治视角看振兴,用法治方法促振兴,立足化解基层实际问题,将法治与德治、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讲文明、重法治、守诚信,争做最美昭化人”活动,探索出村级依法治理“五个一”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聘请一名法律顾问,面对面沟通
“现在有了法律顾问‘坐镇’,我们村干部也能集中精力干大事,不吃法盲亏,我们村的水蜜桃产业才能做大做强。”向波介绍,从技术承包合同到订单销售合同,从集体资金整合到收益分红支配,法律顾问全程“把关”,为普子村“桃产业”避开了发展路上的众多法律“坑”,助力其走出一条盆周山区村集体自主经营产业的成功路径。
当前,昭化区各村均聘请到一名法律顾问,实现了150个村(社区)全覆盖。今年以来,组织法律顾问开展普法宣讲43次、审查产业建房合同等法律事项189人次、收集社情民情368条。
昭化区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重大事项决策建议、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心贴心交流
近日,在太公镇红卫村,一场由“法律明白人”作为主讲人的民法典主题宣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此次宣讲的“法律明白人”正是村民熟知的村党支部书记。
“以前想问个法律问题,要去镇上、区上,现在我们村里自己有‘法律通’,随时都能答疑解惑。”村民口中的“法律通”有个更专业的名字——“法律明白人”。
近年来,昭化区各镇主动衔接民政、司法等相关部门,培养“法律明白人”700余名。依托百姓宣讲团、农民夜校等载体,培育178名“守法带头人”、236名“守法好村民”,建立起一支看得懂法律、讲得出道理、用得来政策的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引导法律人才队伍参与劳务合同、家庭婚姻、劳资纠纷、邻里矛盾的排查化解,教育和带动群众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完善一套村规民约,户连户提升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排排高低错落的小楼房,一堵堵图文并茂的文化墙……走进卫子镇新荣村,白底红字的“村规民约”格外引人注目。
现在的新荣村,村民多了、道路宽了、产业强了,但部分村民思想还跟不上,针对此类情况,昭化区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为目标,由村民代表提出需要纳入村规民约的事项,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后,制定贴近实际,符合村情民意,突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内容的村规民约25条,并提交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编撰成亲切易懂、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通过以案释法,广泛宣传,达到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效果。
掌握一套维权方法,实打实服务
昭化区各村建立了法治标语、LED显示屏、宣传栏、法治文化广场等一批法治宣传阵地,并通过支部会、党员会、群众会、坝坝会、农民夜校等积极宣讲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使群众了解国家政策、熟悉法律法规、知晓自己的权利义务。定期公布全村惠农政策补助执行情况、集体资产管理等重大村务推进落实情况,制作“3卡2牌”(廉心监督卡、便民服务卡、惠民服务卡、法律援助公示牌、法律顾问信息公示牌)公开群众维权方式,搭建起群众维权平台。同时依托“便民服务代办点”开展受理咨询、信访、投诉、举报等工作。
排查一批矛盾纠纷,点对点化解
近年来,昭化区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项目在落地推进过程中发生的宅基地使用、土地使用权流转、林地清杂去乱和惠农资金发放等各类矛盾纠纷,依托人民调解网格,组织各社组长、网格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顾问等深入村社院落、田间地头逐户调查走访、制定调解方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调处化解产权抵押借贷、邻里边界纠纷、劳动用工、家庭婚姻及财产分割等矛盾纠纷6000余件,有效维护了困难群众合法权益。(记者 戚原 通讯员 杨黎明 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