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赢农村脱贫这场硬仗,不仅需要合适的“战术”,更需要高昂的“斗志”。
广元市昭化区虎跳镇南斗村原党支部书记张绍清,作为当地脱贫攻坚战的“一线指挥”,在担任村支书的五年多时间里,用身先士卒的行动与大公无私的精神,激发出全村群众的斗志,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产业脱贫之路。
2016年3月28日,身患肝癌却仍在忘我工作的张绍清不幸病逝。在这一年,南斗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1万元,实现了三年翻番。
2017年7月,记者来到南斗村的田间地头,看到这里茁壮成长的黄桃树与仍在有条不紊开展的产业发展工作,听到村民们言谈间对未来更好生活的期待与信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榜样的力量。
南斗初印象:这真的只是一个村?
从成都出发到广元市昭化区,近400公里的路程之后,要想到达南斗村,还需要经过50多公里的蜿蜒国道。依山而建的国道虽然路况不错,但由于坡陡弯多,驾车仍需耗费近两个小时。
穿过一座横跨嘉陵江的大桥,记者抵达了三面环水的南斗村。与想象中大相径庭的是,这里没有四散分布的民房和田间地头的小路,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红顶白墙小楼、一条条干净宽敞的马路,以及篮球场、卫生所、商店、银行、村民夜校等基础设施……眼前的一切,俨然一座繁华小镇的模样,让人很难相信这里只是一个“村”。
航拍南斗村新貌(广元昭化电视台提供)
南斗村一角
原来,曾经的南斗村确实是一座普通山村,2010年,为了修建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按照政府统一规划,两条完全不同的路摆在了时任村支书张绍清和全村群众的面前。
是分散安置到邻近村落,还是整体搬迁、集中定居?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可以让大家有相对多些的土地,安置难度与成本也相对较低,但安置完成后的适应与发展却困难重重;后者则能一举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并且便于统一规划发展,但却面临人均耕地少、安置成本高的挑战。
当时,刚刚上任村支书的张绍清经过深思熟虑,挨家挨户的劝说村民选择集中安置。按照他的设想,在村子原址一侧的山上开出一片空地建房修路,将水电气网接入新村,不仅可以让村民们一举过上城镇生活,还能为今后的产业增收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就任村支书前,张绍清是南斗村出了名的能人。他当过兵,在镇上当过广播员和邮局代办,还曾经创业经营洗沙场,年收入超过20万元。在村民们的眼中,他不仅有干事业的头脑与能力,更有高于常人的远见卓识。
正因如此,村民们最终都接受了张绍清集中定居的建议。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张绍清带领大家拓荒平场、修路建房,最终建起了129幢安居房和与国道无缝对接的优质道路,让全村392户、1356人都搬入了这座堪比城镇的崭新南斗村。
勇敢迎难上:只为责任与信任
2013年,搬迁完毕的南斗村焕然一新,过上“城镇生活”的村民们无不欢欣鼓舞,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但张绍清显然十分清楚,现在还不是庆功的时候。
因为搬迁和安置,当时的村民们几乎家家有贷款,少则两三万、多则十几万元,张绍清要做的不仅是带领大家找到一条脱贫致富路,更想为全村探索出一套可以长久发展的发展模式,“不辜负大家的信任,要把产业扶贫增收的事业搞起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绍清身先士卒,一次次奔赴各地考察学习,先后在村里尝试过黄羊、山鸡养殖、辣椒、冬枣种植等项目。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项目最终都没能成功。这不仅让自费尝试的张绍清亏损了30余万元,更让家里人有了意见。
“洗沙场的生意不做了,还亏了这么多钱,这个书记再当下去,我们全家都得搭进去!”面对妻子杨翠兰的抱怨,张绍清当时的的回答很简单:“哪怕亏得血本无归,也要给南斗找到一条出路,群众信任我,我就不能退缩!”
就这样,背负着压力与期待的张绍清继续尝试,于2015年远赴浙江“取经”,最终选定了黄桃种植项目。按照他的设想,三面环水的南斗村如果有了绽放的桃花、丰收的鲜果,同时利用水域面积大的独特优势进行水产养殖,打造出一个可供游客赏花、采果、垂钓、度假的“桃花岛”,村民们的致富梦想便有了切实的希望。
张绍清描绘的蓝图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大家不仅在自家耕地上种下果苗,更热情高涨地主动开荒种树。截至目前,全村已种植黄桃果树200余亩,参照外地种植经验估算,未来几年这些果树的亩产有望突破1000公斤。
村民话家常:听张书记的没错
遗憾的是,南斗村未来开满鲜花、挂满硕果的“桃花岛”盛况,张绍清已经不能亲眼看见了——2016年3月28日,身患肝癌已久的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这个曾经体重160斤的壮年汉子,此时的体重仅有80多斤,肚子里是令他疼痛难忍的肝腹水,心里则是他念念不忘的工作。
村主任熊军明回忆,张绍清弥留之际拉着他的手说:“我要走了,你们继续。没有见到脱贫成效,我走得不甘心。”
“这两年分批种下的黄桃果苗长势都很好,甚至出乎我们的意料!”2017年7月,记者来到南斗村采访时,种植大户王淑琼指着地里的一片果树,满脸欣慰地说,“张书记给咱们指了一条明路,听他的果然没错!”
南斗村黄桃果园南斗
村民在果园除草
两年来,在张绍清的影响下,王淑琼不仅亲赴浙江学习了黄桃种植技术,还投资70余万元,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稳定的土地租金,创造出部分“产业工人”的就业岗位,还以更加专业高效的管理,为黄桃项目的成功提供了可靠保障。
另一个足以让张绍清感到欣慰的现状是,尽管还没有进行大规模宣传,但慕名来南斗村的钓鱼“发烧友”已经越来越多,这为村民们开办的商店、餐馆带来了不错的客源。
“有人光靠卖盒饭(给垂钓者),每月就能收入近2000元!”在村中干道旁经营餐厅的村民杨兰,对这座利用自家铺面开起来的小店信心满满,“相信张书记的规划,以后游客多了,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榜样的力量:薪火相传无相忘
在南斗村村委会的办公室里,一进门便能看到一幅“区域布局及产业脱贫战略图”,上面清晰地标注出了黄桃种植、水产养殖、休闲野钓基地等产业的具体点位与实施计划。
挂在村委会办公室的脱贫战略图
为了将这些计划一一落实,打赢这场继承了张绍清遗志、关乎着全村百姓脱贫致富的攻坚战,昭化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挂帅的指挥机构,由虎跳镇党委书记担任前线指挥长,区委办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及现任村支书通力合作,所有人一刻都不敢松懈。
南斗村现任村支书、曾与张绍清常年共事的乐云表示,积极细致的工作作风、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张绍清生前一直坚持的好习惯,“也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乐云回忆起了两年前他和张绍清共同经历的一场车祸——从郫县采购辣椒苗的回程途中,汽车撞上了隔离带,张绍清的额头被撞出一个长长的口子,顿时鲜血直流,却执意拒绝了乐云就近就医的提议,只因为担心耽误了时间,导致辣椒苗枯萎,“等回到村里,他按住伤口的一叠纸巾早就湿透了,人也已经不省人事”。
南斗村第一书记李友奎也清楚地记得,“工作狂”张绍清在进行了肝脏手术后不久便执意要出院上班,“因为伤口还没愈合,他甚至只能坐在地上办公”。
这些工作中的点滴细节,时隔多日之后,乐云和李友奎等人回忆起来仍旧动容不已;张绍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汇聚而生的榜样力量,也通过他们如今兢兢业业的工作,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延续。
而对张绍清的妻子杨翠兰来说,丈夫病逝后虽然留下了群众的良好口碑,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慰问关怀,但她仍旧感到遗憾:“我能理解他为了工作很少顾家,毕竟他一直就是这样的人,可他不应该连自己的身体都不在乎啊……”
杨翠兰红着眼圈,回忆起早年丈夫帮村里架设电线时被倒下的电杆砸伤的经历,回忆起他因为工作错过大儿子婚礼的遗憾,还说起了正在部队服役的小儿子最近的一通电话:“他说父亲节那天他梦见爸爸了,一觉醒来才想起爸爸已经不在,一个人在宿舍里哭了好久。”
谈及这个年仅19岁的小儿子,杨翠兰抹了抹眼泪,说他和他父亲“简直一模一样”,“如果没法转士官,他很快就会回到村里,我问他回来有啥打算,他说他要像他爸一样,和乡亲们一起创业。”
记者手记
此次深入南斗村的采访,我们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入交流,知道了许多张绍清生前的事迹。这些事迹或许并非那么惊天动地,但日积月累的无私付出与不懈坚持,却让张绍清成为了全村人无不怀念的好书记、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这显然很难量化,但经过这几天的驻留走访,我们最大的感受是: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让他们做出越来越多类似于榜样的事迹,并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应当、平凡无奇的时候,榜样的力量便已经得到了传承与升华。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我们对这场扶贫攻坚战的胜利充满信心!
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 王德 肖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