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由省人民政府指导、省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办公室(科学技术厅)主办的“开启大模型·遇见机器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举行。这也是四川举行的“15+N”重点产业链首个产品发布会。
在这场人工智能产品的“秀场”上,“绵阳造”智慧机器犬、夸父—MY人形机器人、大圣人形机器人、T系列人形机器人轮番登场,秀出“AI”硬实力。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的结合。
当前,绵阳以超常规举措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未来已来,绵阳如何用“人工智能+”撑高产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深研核心技术
拓宽应用场景边界
在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5)上,绵阳天链机器人联合中兴通讯推出的海外版“Tina”人形机器人首次亮相,不仅与参观者进行对话,还主动邀约拍照、赠送礼物等,动作流畅自如,其亮眼的表现迎得诸多赞许。
“在巴塞罗那展会现场,公司已收到了不少意向订单。”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颜进告诉记者,“以人形机器人高度灵活的本体,结合中兴的大模型,深度开发海内外的一些客户,提前锁定相关市场。”
从深耕技术到破圈出海,天链有如踏上取经路,通过重重关卡。“比如,此次在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亮相的天链‘举重机器人T1 pro’,全身自由度71个,关节活动范围可以达到舞蹈演员的活动灵活度。”在颜进的操作下,外形如女孩一般的T1 pro双腿负重深蹲,举起了100公斤重的杠铃。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来看,具身智能面前有“三座大山”:感知能力、运动控制和学习能力。这三者的突破,正在让具身智能从“实验室玩具”蜕变为“全能助手”。
“目前机器人能完成对物品的精准识别、实时抓取及复杂任务规划等操作,通过通信技术与AI的深度融合,未来将实现机器人复杂场景下的高效智能交互与决策。”颜进表示,天链正推动人形机器人向高自由度、高性价比、强适应性演进,未来将覆盖工业、文旅、医疗、服务等多元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迭代赋能,机器人不仅具备了更灵巧的身体,还武装了更聪明的大脑。在绵阳,百变的“夸父”逐渐走进日常生活:在园区街头劝导交通,开学季走上讲台当老师,在科技城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参与竞技……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主要承载地之一,绵阳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更逐渐走进大众生活。
绵阳人工智能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见效,已印发《绵阳市人工智能产业2025年年度工作清单》,将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开源体系建设,建好用好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等,全力打造一批应用范围广、行业粘性强的特色标杆场景。
培育复合人才
竞逐智能赛道先机
在“开启大模型·遇见机器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上,绵阳成功与上海金东唐科技有限公司“牵手”,携手打造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培养更多专业的数据标注人才,通过高质量数据与场景优化,加速AI应用落地。
“人工智能训练师是AI产业化的‘幕后推手’,也被称为‘机器人饲养员’。”上海金东唐科技有限公司子公司——绵阳西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杜承泽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是实验室走出的科技成果,若要和现实生活结合、造福普通人,还需要通过分析需求和相关数据,提高数据标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让人工智能更懂人类,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工智能训练师担任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新技术将催生新产业、新业态,进而创造新职业,推动就业生态升级。在此背景下,绵阳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动回应技术变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去年,绵阳依托西南科技大学,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知名企业,正式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
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相关专业22个,包括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近5年来该校已培养了1000余名相关专业毕业生。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华说:“学院采取‘1+N’的‘政-校-企-院’共建模式,从校内学生开始培养,系统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满城“机”遇背后,化学反应正在发生。绵阳人工智能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绵阳还将聚焦人工智能新品发布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加强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点对点支持”,推动新品迭代研制与产业升级。
新闻多一点
58所公司“大圣人形机器人”:
身高1.7m,体重60kg,突破一体化驱动关节、全身协调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具备稳定行走、快速奔跑、灵巧操作等能力,可应用在工业制造、科学教育、家庭看护等场景。

58所公司“四足机器人”:
服务运输机器犬(黄),能够背负20kg以上的物资,可实现长距离和规划路径运输。同时具备“手环在手,紧跟我走”的跟随能力。
公安处置机器犬(蓝),是企业联合绵阳科新公安研发的“警用”机器犬,具备声光驱离、网枪捕人等功能。
工业巡检机器犬(红),具备人员识别、设备巡检、气体检测等功能。
应急救援机器犬(红),具备应急处置、生命探测、毒气检测等功能。



乐聚“夸父-MY”人形机器人:
“夸父”系列人形机器人4.0版本,身高约1.47m,体重约46kg,全身关节自由度超40个,行走速度达5km/h,可连续跳跃,跳跃高度超20cm。“夸父-MY”的颈部采用多关节设计,具备更加广阔的视野。手指最大开合达113mm,可精准、灵活执行更多任务,除在交通劝导、家庭服务、导览参观等应用场景外,还可向特种行业延伸。
天链“人形机器人Tina”:
搭载中兴通讯AIR RAN,基于5G-A无线专网与边缘智能的深度融合,机器人能对物品实现精准识别、实时抓取以及复杂任务规划等操作,能实现在复杂场景下的高效智能交互与决策。
天链“举重机器人T1 pro”:
身高约1.6m,全身自由度71个,重量43kg,关节最大扭矩达到450Nm,手臂单臂负载8kg,最大负载16kg,负重深蹲突破145kg。关节活动范围可以达到舞蹈演员的活动灵活度,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搬运、应急救援、特种作业等行业。
记者手记
人工智能产业对世界的改变正以令人惊叹的方式发生。当前,人工智能处于技术跃迁的重要窗口期,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和产业链的完善,“人工智能+”必将释放出更大能量。
绵阳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主要赛道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成落地,已基本形成涵盖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人工智能+”,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绵阳市民生活,为大家打开了生活新方式。比如,在科技城新区如同“机器人总动员”,从穿梭而行的50辆无人接驳车,到“夸父”街头劝导交通,以及清扫、巡逻、零售、配送等更多人工智能场景的落地。
透过实践看到,应用需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推动人工智能落地,绵阳以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融合发展实际,在供需高效互动上发力,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尽可能地消除信息不对称对AI推广应用的阻碍,加速AI赋能“千行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