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自贡市大安区新店镇共和村村史馆正式开馆。颇具新意的展馆内,脱贫攻坚的旧照片与乡村振兴的新图景相辉映,一排排荣誉证书无声述说着时代变迁。截至目前,已吸引5000余人次到此感受共和村的历史文化魅力。
这座广受好评的村史馆,正是共和村以文润村的生动实践。自全市“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启动以来,共和村以“彰文脉、促文明、育文化、兴文旅”为主线,通过引智聚力盘活资源、深挖根脉传承精神、多元供给服务民生,将文化的种子深植于这方沃土。
共和村村史馆
引智聚力 盘活乡村文化“源头水”
共和村位于自贡市东部,距市区约31公里,村域面积4.43平方公里,曾是大安区26个省定贫困村之一,经过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该村激活了发展加速度,在2022年被评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万事开头难。“缺人、缺思路,工作一度陷入一筹莫展、停滞不前的状态。”回忆“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初启时的困境,共和村相关负责人记忆犹新。
自贡市书法家协会“送春联”“送福”(自贡市摄影家协会供图)
面对发展困局,该村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创新实施“外引内育”策略:对外建立“定点联系+结对帮扶+部门联动”机制,市文联、自贡银行等帮扶单位以及区农业农村、发改、文旅等部门多方联动,提供人才、政策、服务支持;携手四川轻化工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建成自贡市文联采风创作基地,吸引市作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等10家文艺团体常驻创作,为乡村注入艺术活力。
乡村作家工作室暨自贡市文联采风创作基地
对内激活本土力量,聘请5位乡贤担任“文化顾问”,贡献26条发展建议,其中村民提议的“十年大事记”成为村史馆核心展陈。村里还组建快板宣传队、油菜花健身队等4支文化队伍,培育30余名本土文化骨干,让文化火种在田间地头发光、在村民的生活里发热。
多措并举 筑牢乡愁记忆“传承墙”
文化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为赓续历史文脉,共和村组建了由第一书记、本土作家、村委委员构成的“寻根小组”,走访30多位耄耋老人,整理万字口述史,梳理形成村名由来、大事记等13套文化档案,为村史馆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寻根小组”成员拜访百岁老人
如今,青瓦白墙的共和村村史馆在该村13组群众主动捐出的空房内落成,6条大姓家训与村民自发捐赠的50余张老照片和老物件相映成趣,讲述着“南瓜桥传说”“花槽门解放井”等往事,更催生出“守护人志愿队”自发维护古井、古桥与传统工艺。
村史馆一角
“你看以前跟现在变化好大哟!村史馆是建对了的,这些变化让我们更懂得坚守与传承的价值。”老党员曾寿奎抚摸着展柜里的老农具感慨道,“就该让娃儿些看哈我们这辈人是咋子走过来的。”
共和村“和美小院”
文化印记也融入了村庄肌理。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团队以“共建共享、和美和谐”发展思路,因地制宜为共和村打造“农耕小院”“清廉小院”“和美小院”三大主题文化角,绘制百米农耕壁画,创作“和”字雕塑、南瓜桥和十里渔乡艺术装置等作品。昔日朴素的村落,如今步步成景,成为村民散步和游客打卡的“文化走廊”。
多元供给 架起全村老少“连心桥”
夕阳下的文化广场,银发族随乐起舞,孩童在彩泥课堂放飞想象。该村通过多元化供给,架起文明连心桥。
共和村按“老中青幼”四类群体,创新“分众化”文化服务:“爱在共和,情暖重阳”敬老爱老活动,营造起亲老助老爱老良好氛围;气排球友谊赛等文体活动,激发中年群体活力;“金秋助学”系列活动,全面护航青少年成长;六一儿童节主题活动、彩泥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幼龄儿童创造力、想象力。
“匠心巧手 点亮元宵”手工制作活动
数据见证文化浸润的力量——“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启动以来,共和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文化广场等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四季村晚”“我们的节日”“家风故事分享会”“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文明实践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4000余人次,创排快板《美丽共和来点赞》等文艺作品3个;更通过区域农副产品展销会,联动周边村落,形成“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互助链,促进区域资源共享,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油菜花健身队
鼓舞《盛世欢歌》
当下,站在新起点,共和村继续瞄准“1+3+N”发展路径:以村史馆为核心,深化文旅融合、校地合作与研学教育,结合“订单高粱”、连片油菜、柑橘、青脆李等特色产业,探索发展“十里渔乡”乡村休闲农文旅环线、“美育共耕,思政同研”校地合作品牌、“红粱金穗”研学品牌等系列文化名片。文化的种子,正在这片沃土上结出产业兴、百姓富、乡风美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