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中央部署,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新华社发文指出,改作风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形成好的文风会风话风是检视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更是持续改作风的题中之义。改作风和改文风会风话风要一体推进、相互促进。
文风会风话风,各有侧重而深度交织,但都可视作一种“沟通方式”。之所以一提再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由其所主导的沟通进程往往太过繁复、低效,甚至经常是惹人反感、令人生畏的。锻造良好的文风会风话风,是沟通提效、工作提质的必然要求。
不同于其他的一些作风问题,文风会风话风问题,是肉眼可见、切身可感的。恶劣的文风会风话风,会让人油然而生某种“生理不适”。
文风会风话风方面的问题,很多都属于由来已久、周而复始的顽疾。比如说,写文章大而无当、空洞无物、晦涩难懂,大搞穿靴戴帽、大玩文字游戏;比如说,开会过多过频,为开会而开会,层层陪会、以会议贯彻会议;再比如说,说话官腔官调,套话、轱辘话、场面话滔滔不绝,废话文学、装腔作势……司空见惯,可说是不良作风的典型“标志物”。此类顽疾,俨然成了“慢性病”,看似不猛烈、不致命,但经年累月下来,也会造成巨大的耗损与连锁伤害。
一种坏作风,往往会滋生另一种坏作风。以会风为例,水会、杂会、空会开多了,很多人“怨会”“恐会”“愤会”,遇到开会就搞“消极抵抗”“自我放飞”,由此会议纪律自然也就涣散了——会风如此,文风、话风,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此类负面的螺旋,值得高度警惕。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是个系统工程。这里面,改进文风会风话风说来简单,实则非常不易。之所以说其简单,是因为文风会风话风问题“容易发现”“容易界定”,由于不牵扯复杂利益,故而理论上也容易整改,只需对照清单、自查自改,就能“焕然一新”;之所以说其不易,则是因为文风会风话风问题也存在着多样的变种。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直面新情况,保持敏锐、敢于反思。
文章求短求新,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职能部门的公共表达加速了“形式创新”,整体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局部也衍生了不少新问题。其中,有些是过于偏执于短视频叙事、AI水文,“短”得没有内容、“新”得没有灵魂,自娱自乐、自以为高级,光顾着花式整活,却始终担不起一个“实”字,这其实也称不上好的文风。
减会、控会,不能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精简会议,许多地方都采取了总量控制的方式,诸如“无会日”“效率月”等等设计,就属于这种方式。但现实中,不少基层工作人员都反映,正式会、线下会少了,而那种临时会、线上会却有增长趋势。依托于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摇人的“云端会议室”“数字会议室”,已成为“无边会海”的新支流。将之纳入“控会议程”,刻不容缓。
说话轻松活泼,不能“嘴上过瘾”“徒有其型”。“官八股”惹人厌弃,“网八股”亦是不遑多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官员热衷网言网语,流行语、网梗信手拈来,看似紧跟时髦、贴近群众,其实很多时候都属词不达意,牵强附会得很。话风平实,要发乎于心、要自然而然,而不应当刻意堆砌热词、铺陈网梗。说话沟通这件事,简单直白,真不必搞复杂了。
写材料机械地讲求“数据化”“可视化”,乃至似是而非、削足适履;开会动辄搞PPT发言、视频化演示甚至“没会找会”“小会大开”;说话惯于云遮雾绕,语言艺术恨不得成“加密字符串”……乱象频现,改文风会风话风任重道远。
党风政风牵着民风社风,而文风会风话风,一定程度上又是党风政风最微观、最具象的体现。对作风“慢性病”进行精准施治,不妨从精文简会、好好说话开始。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小切口”就一定可以推动“大变局”。

本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