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10时30分,泸州市烈士陵园里的烈士纪念碑前,一群学生手拿鲜花低头默哀。每到清明节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走进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对泸州的弘扬烈士精神工作而言,编纂一部权威、翔实的“英名录”是夙愿。不仅因为史料需要系统地挖掘和保护,更因为“知情人正在一个个逝去,许多历史将无从考证”。
通过两年多的走访调查、考证核实、编辑纂补,记录2788位泸州烈士信息的《泸州烈士英名录》不久前完成了编纂。全书55万字,涵盖46篇传记、14封家书、8部回忆录、多篇诗文书信,以及各区县英烈概述、烈士纪念设施介绍等内容。
最近,家住河北省南宫的秦兴荣,收到泸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送去的礼物——《泸州烈士英名录》。秦兴荣的三爷秦玉庭1950年在泸州古蔺牺牲,他是记录在书中2788名烈士之一。这本千里之外寄去的书里,秦兴荣终于找到了有关秦玉庭的更多故事,翻开一段尘封的记忆,弥补了秦兴荣一家几十年的遗憾。
寻找三爷 他的故事藏在泸州青山间
秦兴荣知道家里有个三爷,但从没见过。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一遍遍地念叨:“要把你三爷找到,带回老家。”三爷秦玉庭,1944年离家从军;后来,秦玉庭的父亲收到一张“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是秦玉庭离家后唯一音信。三爷去了哪里?打了哪些战役?牺牲在哪里?很多年前,秦兴荣从父亲手中接过寻找三爷的任务,却无果。
2022年5月,秦兴荣拆旧房子,无意中拆出一张残破的烈士证明,上面有几行字:“牺牲在四川省古蔺县太平渡区公所 时任区委书记”。“三爷找到了!”秦兴荣连忙查找到泸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泸州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的电话,想知晓三爷的更多信息。
其实,秦玉庭的名字一直在泸州烈士名单中,但他的故事还未书写成章。接到电话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多次派人到太平镇,和当地工作人员一起查档案资料、寻老人讲述,试图还原秦玉庭当年在太平渡的故事、找到他的安葬地。遗憾的是,三爷的故事找到了,他的墓地却消失在青山草木生灭之中。
经相关军史专家、历史学家考证,秦玉庭的故事更加丰满。1926年,秦玉庭出生在河北省南宫,他18岁从军。1947年,秦玉庭率小分队在河南省固始县与敌人遭遇、身负重伤,被认定为牺牲。但他当年命悬一线时,被村民救活了。伤愈后,他回到部队,在淮海战役中再次身负重伤;1949年,参加完解放南京的渡江战役,秦玉庭随军进入四川。1950年7月,秦玉庭被分到古蔺县三区(太平)任区委书记;8月,400多名土匪猛扑太平渡,秦玉庭率仅有的两个武装班、区公所10名工作人员、县委工作队10人,带着8支枪艰难据守。最终,秦玉庭不幸胯部中弹,负伤太重没能挺过来。当支援部队赶到、打垮敌人时,秦玉庭因流血过多而不治身亡,年仅25岁。
“我们会坚持不懈寻找秦玉庭烈士的墓地,这是烈士亲人的愿望,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主任李懿如是说。
历时两年 构建烈士褒扬工作“泸州样本”
读了三爷的英勇故事,秦兴荣全家很感动,也很骄傲。不仅是秦兴荣,许多先烈遗属都可以通过《泸州烈士英名录》,了解长辈们更多、更精彩的英勇事迹。这本书收录了包括穆青、刘国鋕、蔡松松等在内的46篇传记。
如何系统梳理英烈事迹、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夯实红色文化信仰根基,让烈士褒扬工作走深走实?2023年3月,泸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泸州烈士英名录》编纂工作,创新建立“编撰历史文献——深化史实研究——助力烈士归乡——守护红色记忆”工作闭环。编纂工作组建了专项工作组,由1个市级编纂委员会统筹,由党史学者6人、军史研究员4人、地方志专家8人领衔把关,联动市、县档案馆等32家单位。
尽管有全国烈士褒扬信息管理系统、1982年版《四川英名录》等国家、省级权威资料作为基础,但《泸州烈士英名录》编纂工作仍然困难重重:资料分散或缺失,原始资料散落于不同机构、地区,部分内容已损毁、遗失;部分内容矛盾或存争议,不同文献对同一时间的事件记载有冲突,烈士原始档案记载的内容也有相互矛盾;历史地名和行政区划变动频繁;特殊领域如历史文献的异体字、简繁转换,民间文学如回忆录等需平衡原貌保存与可读性改编等等。李懿告诉记者,面对烈士信息分散、史料抢救紧迫、烈属服务需求多元等现实问题,将历史传承与现代技术相融合,通过地方志查询、烈士陵园实地考证、烈士家属口述史采集等多种方式进行。
编纂中,工作人员发现罗楷荣烈士、罗跃荣烈士的信息,除姓名不一样,其余高度一致。大家反复查验档案信息、多次走访烈士后人,还找到了1983年革命烈士证书换证登记表,最终认定罗楷荣烈士、罗跃荣烈士系同一人,确认烈士正确姓名为罗楷荣。一次,编纂工作人员在录入数份手写原始档案时,发现其中部分烈士姓名及情况与目前收录的烈士信息不对等;通过进一步排查,竟梳理出200余条存疑的烈士线索。后来,专项工作组依据现有资料反复推敲、逐一排查,从烈士牺牲事件中判断可能牺牲地点,在档案互证、实物佐证、口述印证的基础上,先后与陕西省扶眉战役烈士陵园等30余个烈士陵园、10余个机关单位进行对接,不仅解除了这些疑点,还为41名烈士找到了安葬地。
《泸州烈士英名录》收录了泸州籍和在泸牺牲烈士信息2788条,包括烈士生卒年月、籍贯、政治面貌、职务及牺牲事迹、安葬地点等。系统梳理市县两级30个部门现存史料,整理民政烈士名册、阵亡通知书等原始文档217份;征集烈士家书日记83件、军装照片等实物资料46件;组建5支采集队开展“与时间赛跑”行动,抢救性采访80岁以上知情者59人,共采集烈属及知情者访谈126人次;实地踏勘烈士故居、战斗遗址38处;完成5000余份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对接“中华英烈网”等8个国家级数据库,补充电子档案1300余份,完成三重核验的2537名烈士,新收录烈士90名,帮助78名烈士寻找到亲人,圆了35名烈属完成异地祭扫的夙愿;攻克历史疑点206处,完成16项重大史实考证……通过编纂《泸州烈士英名录》,泸州市着力以数字时代的红色记忆载体,推动新时代烈士精神传承,探索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泸州样本”。其包括构建“三位一体”编纂体系、实施“溯源护脉”工程、创新“编研互促”机制等内容。
填补空白 让革命精神在泸州永放光芒
3月31日,泸州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结合《泸州烈士英名录》中部分烈士事迹、烈士寻亲故事,为泸州老窖天府中学九千多名师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这堂课以“寻忠魂 归故里”为主题,将英烈精神深度融入学校思政教育,让红色基因如春雨润田般,悄然扎根于师生心间。宣讲员以饱满的情感、生动的讲述,重现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以及近年来多方合力让烈士“归乡”的感人历程。
泸州作为川南革命老区,承载着辛亥革命以来的诸多红色记忆。《泸州烈士英名录》填补了省辖泸州市成立42年来未系统编纂烈士英名录的空白,为下一步更好地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提升烈属的获得感、荣誉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作为川南地区首部系统化烈士名典,《泸州烈士英名录》形成了包含资料采集、数据校核、出版规范等7大类43项标准的编纂指南,为同类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编纂《泸州烈士英名录》是泸州市缅怀烈士、赓续红色血脉的一个方面,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将陆续把书赠送给烈士的家属们。这既是对革命先烈和家属们的另一种慰藉,更是对红色精神的守卫和传承。“《泸州烈士英名录》的编纂虽然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是结束,恰恰是开启了烈士褒扬工作的又一段新征程。最近,在各方的努力下,我们又完善了两位在外牺牲的泸州籍烈士的相关信息。目前,我们记录在册的烈士中,还有1300余位烈士没有找到安葬地,我们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让革命精神在泸州永放光芒。”李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