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39-6280182
  • 您好!欢迎来到还看今昭,昭化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QQ咨询
互联网违法举报
0839-8722512 zhqwxzx@163.com

“宁波老爸”和他的29个彝族孩子

2025-07-02来源: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作者:尹晓琴浏览:

在宁波职教中心学校里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班级——

2023级新能源汽修(凉山)班

班上的29名学生都是来自凉山的彝族孩子

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大家长”

——班主任徐剑军


徐剑军用自己的独到教学理念和真诚待人的态度,跨越山海,在职业教育领域书写着东西部协作的温暖篇章。他被学生们亲切称为“宁波老爸”。




“计划3年走完29名学生的家”


2023年8月,当徐剑军第一次拿到这份特殊的学生名单时,29个彝族名字对他而言如同“待拆的盲盒”。

“刚开始接到这个班,我还是有点紧张的。但我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份厚礼。”作为从教20年的职教老兵,徐剑军说:“我想,我要好好地对待他们。”

为尽快了解和走进孩子们,2023年8月,徐剑军就曾远赴越西。当时走访了4户学生家庭。而那次家访让他深刻体会到,孩子们求学的不易,也更加坚定了帮助他们成长的决心。

“虽然现在有网络,有电话,但在体现诚意这方面,没有比面对面家访更好的形式了。”于是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徐剑军“极限操作”,在48小时内,一路辗转从宁波来到凉山州越西县,走访了12户学生家庭,只为和家长面对面聊聊孩子们的动态,向家长说上一句“孩子在学校一切都好”。

“当我穿过学生们走过的小巷,看着他们看过的风景,听着他们熟悉的乡音,哪怕路口的一个红绿灯,都是我和学生之间交流共鸣的节点。”徐剑军说。

徐剑军用48小时极限家访开启了家长的心扉,叩开学生心门,架起了家校之间的心桥。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班主任徐剑军的山海奔赴是对他们个人价值的肯定,让娃们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对徐剑军自己而言,他说:“这次家访不仅增进了我与学生的感情,拉近了我与家长的距离,同时,也加深了我对彝族文化和越西乡土的理解,便于之后的因材施教,这些都将让我更好地建设这个班级。”

徐剑军给自己定了另一个目标,那就是这3年走遍29名学生家庭。

向同学展示民族服饰。



“在宁波我就是他们的爸爸”


从凉山到宁波,从山里到海边,这29名来自越西的学生是根据国家东西部协作政策到宁波求学的彝族孩子。这些孩子的年龄和文化程度都有较大差异,大的19岁,小的14岁。要带着这些孩子克服饮食关、语言关、气候关、思乡关、学业基础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徐剑军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习热情,他给这个班起了个名——“彝彩班”,寓意“彝”(一)同出彩。

为了让孩子们排遣思乡情绪,他策划了“彝彩演唱会”,让爱唱歌的学生每天中午在教室开唱;他组织学生们穿着彝族服饰走进宁波闹市区,向市民展示民族风采;他鼓励孩子们与老家的同学写信,用文字搭建起甬凉两地的文化桥梁……

为了让这群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见识更多,他利用周末时间陪孩子们游玩。他们去了天一阁、宁波舟山港的穿山港区、卓兰芳烈士故居、镇海招宝山等地,让孩子们在游中学,在学中游。

为了减轻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他为学生争取学校的各项助学金,甚至自己解囊相助,“暗中资助”……

徐剑军说:“孩子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在宁波我就是他们的爸爸,要对孩子们负责,要让他们的父母放心。”

徐剑军的倾情付出,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荡起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回响。每年的父亲节,孩子们都会以各种方式跟这位“宁波老爸”表达节日的祝福。这份跨越血缘的亲情,在朝夕相处中日益醇厚,并以最朴实动人的方式双向奔赴。

给学生的奶奶介绍学校的生活。



“我会和大家一起慢慢把这份简历填满”


采访期间,正值“彝彩班”期末考试。孩子们正在教室里紧张的复习。徐剑军简单地叮嘱孩子们考试注意事项和考后返乡的安排。

在生活中,徐剑军对孩子们关爱有加,在学习上,徐剑军也不断摸索民族班孩子教育的理念和方式。

从2015年开始,徐剑军就注册了一个名叫“德育路上背包客”公众号。他说,背包是探索精神的物化,时刻提醒自己要在德育路上一心一意去探索。而如今,在公众号中,更多的是徐剑军写下了自己和彝族学生之间的故事,以及自己对教学的认知、心得体会。

为了让孩子们在下学期即将举行的汽修中级工考评中取得好成绩,徐剑军提前“预谋”,并“套路”孩子们。

除了做好“中级工日测”工作,徐剑军以学校需要大家填一份简历为理由,自己设计了一份包含了学习经历和证书奖状两栏的简历,发给孩子们填写。结果很多孩子都写不出来,干脆空着。而这正是徐剑军的用意。

“简历除了姓名、性别、民族等个人基本信息之外,啥都没有,你好意思拿出手吗?单位凭什么要你?要不要拿中级工证书?要不要从现在开始就努力?要不要每天努力一点点,为了更好地拿证?”徐剑军迎着痛点追问孩子们。

望着那张轻飘飘、空荡荡的A4纸,孩子们仿佛感受到了这张简历带来的迷茫,也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全班铆足劲回答:要!

“只要大家努力,我会和大家一起慢慢把这份简历填满,好不好?”

“好!”

利用周末时间陪孩子们在“游中学”。

自2021年9月建立协作关系至今年5月底,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累计接收93名凉山学子,已培养10名优秀毕业生,其中9人成功升入高等学府深造,1人返乡创办特色民宿带动就业。学校通过“精准育人、文化共融、产教联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致力帮助93名彝族学生实现从“走出大山”到“技能报国”的人生跨越。 

海定波宁之地,索玛花亦能绽放春天。徐剑军正是那位用心血浇灌、静待花开的辛勤园丁。徐剑军与29个彝族孩子的故事,是东西部协作宏大乐章中一个温暖而响亮的音符。它用最朴实无华的爱与责任,诠释了“甬凉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宁波老爸”和他的29个彝族孩子的故事还在继续,继续书写着山海情深的崭新篇章。

(图/由采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