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风云激荡,康巴高原的每一道褶皱都镌刻着奋斗的年轮。从全国首个专区级民族自治州诞生,到“有机之州”下山出海;从人背马驮的雪线天路,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长隧贯通——甘孜州的现代化征途,是一部不断攀越精神海拔的抬升史。壮美山河见证吉祥安康,我们礼赞的不仅是天地画卷,更是万千奋斗者以热血丹心铸就的时代丰碑。值此甘孜州建州75载荣光时刻,让我们追寻“高原榜样·时代荣光”,让“忠诚、担当、敬业、奉献、团结”的新时代甘孜精神,融入血脉、化为躬行,在新征程上迸发璀璨光芒,照亮复兴伟业。
忠诚如磐
在精神高原树起信仰坐标
其美多吉的邮车车轮,曾在雪线刻录忠诚。34年穿行“川藏第一险”雀儿山,140多万公里行程零事故,他以血肉之躯守护“人在邮件在”的钢铁誓言。飞石砸碎车窗、暴雪围困山路,甚至身负17处刀伤——从未阻挡他运送党报党刊、录取通知书的脚步。当雀儿山隧道贯通,他驾车首过时热泪盈眶;退休后仍奔波基层宣讲,毕生心血已融入雪域邮路的年轮。
在海拔3980米的洛戈梁子,全国先进工作者刘鹏以另一种姿态诠释忠诚。9年间风雪无阻,守护川藏北线“生命驿站”。当车辆坠桥、司机命悬一线,他钻进扭曲驾驶室奋力救人,车辆随后轰然坠毁;这样的生死营救,他和战友不知经历了多少次。面对偷牛盗马猖獗,他独创“牛马蹄迹追踪法”,为牧民追回“命根子”牦牛马匹800余头,价值逾600万元。“缺氧不缺精神,守护好这条路和这里的人”,朴素誓言背后是如山担当。
这些身影诠释着“深厚家国情怀”的当代内涵:其美多吉退休后奔波基层宣讲政策,将邮车变成流动的党建课堂;刘鹏在零下20℃的寒夜踏雪巡线,警徽成为牧民的“夜灯”。他们证明——忠诚从来不是抽象符号,而是危急关头的挺身,是平凡岁月的坚守,是连接党和人民的生命线。
极限挑战
于绝境处开凿时代通途
当穆飞军站上海拔近4000米的高尔寺山隧道工地,“生命禁区”的挑战扑面而来。这位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高原项目党总支书记面对的不仅是稀薄空气,更有“在豆腐里打洞”的地质构造:粉砂岩、碳质板岩夹杂泥岩,随时可能塌方。他的破题之道充满科技硬核——全工序机械化谱系化施工将月掘进效率提升5米;研发“隧道智能降尘车”使除尘效率提升30%;更建立覆盖全员的高原健康管理体系,实现开工至今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
同样的突围发生在唐卡画布上。肢体残疾的泽批以笔为杖,四十年融合勉萨、嘎玛噶孜画派精髓,开创噶勉画派新范式。更震撼的是,他自费15万元创办传习基地,让500余名残疾与贫困学员掌握“带得走的技艺”,带动286户家庭年均增收5万元。当画笔在颤抖的手中勾出金线,艺术成为超越身体局限的通途。
甘孜的奋斗哲学在此显现:穆飞军通过“党建+五个工程”模式,联合高校攻克40余项技术难关;泽批将“噶勉画派”技法标准化,制定残疾人学艺分级课程。他们证明——在高原创造奇迹,既需“艰苦不怕吃苦”的血性,更需“向科技要生产力”的智慧。
新生之光
为古老大地注入青春血脉
当穆飞军在“云端”锻造通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拉孟正以笔为犁深耕文化沃土。自1998年承诺免费授艺,他二十余年如一日提供免费食宿甚至生活费,培养各族学员近1400名。他恪守“学艺先做人”,将《红船精神》融入千年唐卡,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珍藏;更走出画室组建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队,用藏汉双语化解邻里纠纷。这位被学员唤作“阿爸”的艺术家,让古老技艺成为凝聚民族情谊的闪亮名片。
“这猪好好养,一年后我按市场价收!”乡城县“新农人”泽仁曲批的承诺,改变了正斗村162户牧民的命运。这位90后大学生返乡创办藏香猪养殖场,用“送种猪+保收购+科学养殖”模式,让村民学会隔离观察、生态散养技术,带动户均年增收3500元。在他身后,全州600余名返乡青年组成的“新农人”“新创客”队伍,正将物联网监控、电商直播引入牧场帐篷。
变革同样在指尖绽放,村仁拉粗绣出了甘孜儿女的奋斗底色。2018年,她借脱贫攻坚东风返乡,以“龙韵公司”为支点激活“千人绣娘团”。她打破“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建立“订单+收购”模式,让3.16万名妇女通过指尖技艺实现增收;令人感动的是,她还携藏毯图案登上国际时装周,打造“指尖龙韵”文创系列,16000个就业点位如格桑花般绽放在甘孜地图。
“政策给底气,奋斗需志气”。泽仁曲批们用键盘替代牧鞭,村仁拉粗们以织梭连接世界……他们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守护“酥油糌粑的味道”,更要创造“指尖生金的价值”;他们也让我们看到甘孜大地已从“被动输血”转向“产业造血”,老技艺扎根时代土壤便能绽放昂扬新机。
平凡至伟
让万千星火汇成璀璨银河
晨曦初照海拔4000米稻城亚丁景区,管护站站长呷玛泽仁已踏上巡护路。二十余载寒暑,每日政策宣讲、垃圾清理,他用脚步守护着“最后的香格里拉”。妻子格绒拉初在后勤岗位默默支撑,夫妻以“工作搭档+生活伴侣”的默契,将“守好景区第一道关”融入朝暮。从“全国五好家庭”到“全国文明家庭”,他们在时光中编织出高原最坚韧的温情。夫妇俩不会想到,他们的坚守如今正融入一场全球计划——“立足‘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资源禀赋,亚丁正聚力成为‘世界级自然生态与人文旅游综合目的地’!”
巴桑卓玛从检察院转隶纪委监委,岗位虽变,“为群众解难题”的初心未改。24年工龄处理信访举报2000余件,专业素养捍卫纪法尊严。与此同时,她自掏腰包在石渠县老家修建图书室,义务辅导40余名藏族孩子。当孩子们在图书室朗读她买的新书时,这位纪检干部在守护公平与浇灌团结的双轨上,踏出了实干者的深深足迹。
作为用锅铲书写奋斗的匠人,杜金鹏既钻研“如何让牦牛肉更入味”,也琢磨“怎样让劳模精神感染更多人”。当甘孜食材在杜金鹏的锅中翻涌成美味,传承与创新的火花正在烹饪间迸发。从斩获“全国劳动模范”到回到灶台前研发新菜,他始终明白:将高原特产与现代技法融合,让甘孜风味走上更广阔的舞台是前行的目标。
他们证明——最朴素的行动也能诠释大我境界;个人理想熔铸于甘孜发展的长河中,不仅能让每一份朴实无华的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更能让开放包容的圣洁甘孜在团结奋进中走向世界。
从雪线邮路到大国重器、从唐卡画笔到云端数据、从非遗工坊到寻常人家,这一位位“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榜样,共同熔铸成“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标识。当“朴实无华的作风”融入日常,当“忠诚、担当、敬业、奉献、团结”的精神注入血脉,甘孜州用75年实践昭示:在高原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答卷,最磅礴的力量是人心,最坚实的根基是精神。这片星光闪耀的热土,正以跨越时空的奋斗基因,召唤着新时代的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