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39-6280182
  • 您好!欢迎来到还看今昭,昭化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QQ咨询
互联网违法举报
0839-8722512 zhqwxzx@163.com

国家级传承人金地伍:以匠心守护民族文化根脉

2025-08-12来源: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作者:王丽君浏览:

流传千年的毕阿史拉则传说——一个彝族古代智者的事迹,通过口耳相传,成为彝族历史及传统医学、历算、文艺的重要载体。

今年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金地伍作为“毕阿史拉则传说”传承人入选。

三十多年来,金地伍一直沉浸于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以匠心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地伍的非遗人生迎来了新的高度……


金地伍手持鹅毛笔,轻轻蘸取松烟墨,在泛黄宣纸上抄写着彝文经文。

让古老传说融进新的生命力

盛夏的骄阳透过房前层层叠叠的绿叶,将细碎的光影倾泻在堆满彝文典籍的房间。52岁的金地伍端坐在古朴木桌前,手持鹅毛笔轻轻蘸取松烟墨,在泛黄宣纸上一丝不苟地抄写着彝文经文。他佩戴的银饰随着动作轻晃,折射出细碎微光,与身后木架上数十部历经岁月沉淀的彝文古书相互辉映,无声诉说着毕摩文化跨越千年的深厚羁绊。

写字台上,一排独具特色的“笔”整齐排列:削尖的杉木片、打磨光滑的竹签、坚韧的麻杆,还有用森林中觅得的雄鹰羽毛精心制作的羽毛管。每支笔尖都凝结着干涸的墨痕,这些金地伍亲手制作的书写工具,承载着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正是用这些充满自然气息的特制工具,他将流传千古的古老传说、深邃智慧一一记录,让彝族文化的瑰宝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1973年,金地伍出生于凉山州金阳县马依足乡,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彝族毕摩文化和“毕阿史拉则传说”故事等彝族传统文化。初中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毕摩文化的传承、传播及“毕阿史拉则传说”故事的讲述等。18岁以后,金地伍走遍大凉山各地,收集各地区的“毕阿史拉则传说”。20岁的时候,他就能独立从事讲述“毕阿史拉则传说”的学习实践和授徒传艺,30年的时间里,他让自己成为了“行走的传说库”。

古籍堆里的文化守望

推开金地伍的家门,100多卷彝文古籍整齐码放在书柜上,每一卷都书写着毕阿史拉则的传说故事。这些凝聚着他半生心血的典籍,宛如打开彝族文明的密钥,从星移斗转的天文历法,到济世救人的医药良方;从春种秋收的农耕智慧,到世代相传的伦理道德,堪称当之无愧的“彝族百科全书”。

每逢晴好之日,他便伏在案前,用自制的鹅毛笔蘸取松烟墨,逐字逐句将古老经文誊录到新宣纸上。笔尖游走间,既是对原书的悉心保护,也让沉睡千年的文字在墨香中焕发新生。

“这些古籍的纸张比蝉翼还脆弱。”金地伍轻捧着一本泛黄古籍,指尖悬在书页上方,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页面上古朴的彝文与手绘的农耕图谱相映,仿佛在诉说着彝家人与土地共生的古老智慧。


金地伍(中)的讲述常让听众惊叹:“金老师一开口,文字就活了。”

几十年来,在讲述和传承“毕阿史拉则传说”的过程中,金地伍总会想起年少时跪在火塘边和父辈们学习念诵经文的日子,那是他的来时路。金地伍对“毕阿史拉则传说”的热爱和崇敬溢于言表,这个披着擦尔瓦、黑黑的中年汉子已将传递“毕阿史拉则传说”作为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过程。

千百年来,在彝族聚居区有关毕阿史拉则的神奇故事像“爷爷的话留给孙子,父亲的话留给儿子”这样代代相传着,始终像涓涓溪水汇入大海,像子孙流着父辈的鲜血那样永不枯竭、生生不息地流传了下来。金地伍的讲述常让听众惊叹:“金老师一开口,文字就活了。”

金地伍每次讲述传说故事,都情动于衷、浑然忘我,讲述声声、引人入胜。除固定学徒传授外,无论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生产劳动,还是在走亲访友、人群聚集场合,他都会讲述“阿史拉则传说”,走到哪里讲到哪里……

目前,金地伍已收集整理了80个毕阿史拉则传说故事,他还收藏了60余部与毕阿史拉则传说有关的彝文典籍和毕摩法器在内的30余件彝族文物,授徒60余名(不包含校园和传习所),其中,有4名学徒已能完整讲述毕阿史拉则传说故事。从泛黄的纸页中走出,“毕阿史拉则传说”已成为被学术界和大众认可的文化符号。

在课堂上播撒文化火种

从2021年起,金地伍又多了一重特殊身份——金阳县中小学的《毕阿史拉则传说》讲述者。课堂上,他身着彝族传统服饰,将古老传说化作生动故事娓娓道来。从毕阿史拉则如何观星象定农时,到以草药救治山民的传奇经历,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这些曾深藏于古籍中的智慧,正通过他饱含温度的讲述,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在金地伍的教学理念里,传承并非刻板复刻,而是让文化血脉自然流淌。他的课堂没有高墙的束缚,山野林间皆是讲台——或在金黄的荞麦地里讲解农耕智慧,或于月明星稀时讲述观星传统。如今,40多名徒弟分散在大凉山的褶皱间,白发长者与16岁少年同席研习,形成独特的传承图景。

“我教他们,是想让每个彝族人,都能在古籍的墨香里,读懂刻进血脉的文化基因。”金地伍摩挲着随身的鹅毛笔,目光望向远方层峦。

在大凉山绵延起伏的大山之中,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金地伍总会穿上绣着太阳纹的民族服装,用鹅毛笔续写着千年彝魂。他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是100多卷古籍,更是一个民族与祖先对话的密码。正如他常说的:“毕摩的使命,就是让火塘的光,永远照亮彝族人回家的路。”

作为“毕阿史拉则传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地伍正用半生时光,让古老的毕摩文化在时代长河中继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