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被喀斯特地貌切割的天马山上,石漠化严重,土壤瘠薄,交通闭塞。时年,南阳林场的建立,标志着一场“青山保卫战”正式拉开帷幕。
跨越67年,这一部青山生态史诗,并非一个人和一代人的努力所能写就。从遍植林海滔天,到织密阡陌路网,再到打造康养福地,在前赴后继走完这三段绿色蝶变之路后,天马山终是种出了“金山银山”。
三代人 种出林海
8月15日上午,一场急雨,短暂消弭了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秋老虎的闷热。“咔嚓”一声,护林员郭勇周用电锯将天马山酢房沟公路边的一棵干枯松树给放倒。不仅是植树,“伐树”也是护林员的职责,只是伐倒的这些树,俨然已到了生命的尽头。
“如果不及时将老掉的树处理,一是怕老化的大树突然倒在路中间,影响车辆路人往来;二是淘汰老树便可及时栽种上新的树苗,让天马山一直长青。”不到半个小时,郭勇周和同事熟练地将老松树锯成五段,找来拖车,搬离了主路。
老树旧去,青绿新来。踩着1998年退耕还林政策的节拍,郭勇周在山腰钉下“禁伐”木牌。
在林场的蒿枝坪片区,如瀑绿茵替代了裸露岩层,郭勇周在10年前种下的第一棵香樟树小苗,现在已有半腰粗了,繁盛枝条还在不断向更高处延伸。
这周而复始的走山护林工作,郭勇周一干就是26年。
时间年轮回转至1958年,刚组建起南阳林场时,天马山还是荒山秃岭。
“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我们林场工人便租住在村民的茅草房里。”荒芜、闭塞是南阳林场原副场长袁少玉等老一辈护林人的共同感受,阻隔了天马山人对外界的遐想与认知。
“抢晴天,抓阴天,毛飞细雨是好天”——这句口号陪伴着第一代林场人开荒种树。他们天没亮就出发,天黑才归,远的地方只能搭窝棚住。经过近20年的奋斗,7万多亩森林初具规模。荒野之上,也踏出了一条条林荫小径。
但是,灾难却在1978年降临。一场罕见的刺衫黄化病席卷山林,大半的树木病死,只剩些松柏和灌木在风中萧瑟。
“我们林场100多名职工天天上山种树,老百姓积极加入种树队伍。”南阳国有林场场长蒲朝卫讲述,那时的天马山人没有放弃。从多地引进水杉、藏柏、沙杨等树种后,当地老百姓和护林员开始第二次造林接力,10余年后,荒山再度变成林海。
天马山林海翻涌 张学金 摄
直到2019年行政整合中,原寺岭镇与梓橦庙镇部分区域合并组建天马山镇,其间开展第三次造林行动,引进红枫等景观树3万余株,亮丽的景观林也持久点缀着这片山头。
三代人造林的汗水,先后洒进了天马山。2022年,通过合并巴州区国有林管理所,南阳国有林场正式成立。这片山林成了“国有不动产”,这让郭勇周感觉到走山护林责任的沉甸甸。
“把树种活,就是种下希望。”蒲朝卫如是说。青山变迁路漫漫,丰林成了天马山人的生存共识。
织通途 重塑绿脉
2015年,天马山迎来历史性转折。巴州区将这片森林列为“十二五”重点工程,投资打造“巴城后花园”。如今,天马山森林温泉度假酒店和康养小镇已建成。
天马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
当时同步进行的“交通大会战”,给这片“后花园”打造了发展新通道。
现在天马山镇的建址地,在20年前还叫作南阳乡,其聚居地正处于天马山腰腹位置,村民上山下山极为不便。
“那时候要去城里只有一辆40座的大巴车,一天来回都只有一趟。”忆及往昔,已有30年驾龄的天马山镇客运司机梁平,还是忍不住感慨,“天马山的变化大呀,道路改善很明显。”
以前,远离集镇的天马山人要从凌晨四五点出发,从周边村里抄林中小路,拿着手电筒,带着防身弯刀,砍倒荆丛、驱赶蛇虫,爬上几公里到南阳乡集镇上搭车。下午则要赶在五点之前办完事,才能准点赶上这趟回家的末班车。
路好,山便不再高。建地以来,全市发起的三次“交通大会战”逐步实现了“构建大通道、畅通内循环、织密基础网”目标,天马山的土路、水泥路,变成了现在崭新的柏油马路。
2022年,天马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已建成109公里旅游环线、5公里森林游步道、7.3公里森林绿道。
“路通了,产业发展才更加有盼头。”天马山镇狮子寨村党支部书记余安波说。
随着产业道路的逐步完善,天马山镇还走出了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子,狮子寨村340亩五彩生态茶园见证着这一座山的经年巨变。
绿为底 青山变现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泥土腥甜的味道扑面而来。叠翠流金,步步皆景,便成为“青山留客住天马”的最好凭据。
从2015年,天马山森林康养基地初具规模,到如今“国家级森林氧吧”声名远播,天马山“进化史”便是青山“蜕变记”里一个重要章节。
“千年古藤缠九柏”“猕猴闹天门”“千级石梯通幽谷”极具特色,“五马槽”“老土地”“四方碑”雄险秀丽,康养温泉、云上·山谷里民宿和星空露营基地乐趣多元……这座天马山,不再是走不出的“浪浪山”,而是走得进的“桃花源”。
天马山开发多元旅游项目
蓝图之上,天马山正大力实施“森林康养+”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东翼康养度假区、西翼药乡观光体验区,为打造“全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再度提笔擘画。
当下,随着康养胜地的崛起,林子密了、富氧浓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卖空气”不再是玩笑——碳汇交易让天马山上的每片叶子都变成了增收的“金叶子”。
2021年以来,巴中先后入选四川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四川省第一批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市。去年,巴中“碳汇+司法”生态修复基地在天马山景区揭牌,为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当事人替代性修复创新了路径方式。
“碳库”变“钱库”,“钱景”丰“钱包”,这片“绿色经济”展现出蓬勃生机。
“站在天马山民宿群的露台上,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让人心旷神怡。”从成都前来天马山度假的退休教师陈艳笑着说。
游客在天马山避暑
天马山之变,印刻在“两山”绿色蝶变之路上。累年荒山在天马山人手中“苏醒”,成为川东北的森林康养明珠,青山正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如今,天马山上,林海、云海、人海皆茫茫。夕阳西下,天马湖面泛起金色波光。郭勇周结束一天的走山护林工作,康养小镇的灯光次第亮起,为他照见来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