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两点,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田野。11岁的陈佳琪顶着日头,骑着自行车穿过绿油油的稻田,来到绵阳三台县永明镇梓潼庙村村委会的农家书屋。
“琪琪,今天又是第一名哦!”她刚踏进书屋就传来爽朗的笑声,穿红色网格马甲的驻村工作队员张忠鑫正弯腰整理书架,汗珠顺着脖子滚进衣领。书架上,《万物有道理》的彩绘封面被阳光镀了层金边——这本来自北京华清捷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捐赠的科普书,和其余2000余册藏书一样,已成为村里孩子探秘世界的钥匙。
一阵风穿过书屋,裹着纸墨香扑面而来。30平方米的空间里,墙面贴满童趣涂鸦画,窗边书架分列“科技”“文化”两类标签——这是三个月前,绵阳市委办驻村工作队“化缘”来的成果。
张忠鑫指着现在满满当当的书架回忆,今年初春,他和驻村第一书记李梓骥、驻村工作队队员肖蒲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以及十余所高校发去求助邮件。“没想到上海交大第一个响应,西北农大直接寄来三大箱青少年绘本。”三个驻村干部目前已为三台县12个村筹集了6000余册图书,还有8个村4000余本书在陆续的筹集当中。
张忠鑫和记者说话间,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农家书屋,欢声笑语飞出窗外,静谥的乡村瞬间变得生动起来。
6岁的向宇铭站在书架前,还不识字的他望着满架子少儿读物有些无从下手。张忠鑫从书架上抽出淄博齐悦实验小学寄来的绘本《青蛙和蟾蜍》递给他,两人坐在窗前的书桌前一页页翻阅。张忠鑫绘声绘色的解读,瞬间吸引了几个低龄孩子围在他的身边,偏着小脑袋倾听,还七嘴八舌发出许多问题——
“蟾蜍和青蛙是亲戚吗?”
“青蛙吃害虫,蟾蜍又吃什么呢?”
……
穿着红马甲的三个驻村工作队员在书桌间穿梭,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奶爸”画面让小小的农家书屋显得格外温馨。
“这小壁虎还有一条长尾巴哦!”手工区里,肖蒲元正握着男孩的小手捏彩泥。书架角落的《安全我知道》丛书边堆满彩泥玩偶。
“注意观察狗尾巴花和稗子草有什么不同哦!”在书屋另一角,李梓骥将随手采来的野花野草插在瓶里当教具,教几个大孩子素描。陈佳琪用马克笔将狗尾草画成卡通造型,在画纸角边落笔写上“我在农家书屋的快乐时光”。书桌对面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稚嫩的涂鸦,记录着他们在这里的点滴与美好。
“每天来书屋是我最快乐的时光。”陈佳琪告诉记者,她的父母在外打工,她常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每当放假回家“不是摸鱼就是撸猫,要不就是刷手机,感觉特别没意思。”今年村里的农家书屋建起后,她觉得“这个暑假特别有意义!”
“阿姨您看,我还交到了远方的好朋友!”陈佳琪从书包里抽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来自上海一位中学生写给孩子们的留言祝语。陈佳琪选阅到这位中学生捐赠的书后,读到夹在书中的卡片特别感动,她通过张忠鑫在线上辗转联系到这位中学生,两人成了朋友。
斜阳余晖照在窗棂前,肖蒲元拍手收工,孩子们却围着桌子不散。
向宇铭扯着张忠鑫的马甲问:“战斗机折纸书能上架吗?”
陈佳琪问:“张老师,您说的《大海的秘密》什么时候到?”
“都在计划里!”张忠鑫变戏法似的亮出手机——屏幕上是阿里巴巴基金会的回邮:“后续4000册书已在路上。”他转头对满屋期待的眼睛许诺:“咱们定要让这书屋火起来,让它变成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
采访手记
梓潼庙村驻村工作队积极搭建桥梁,精准对接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发起高校闲置书籍再利用公益活动,动员上海交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师生捐赠涵盖文学、科普、历史、艺术、儿童读物等类别的优质图书。这批“文化种子”经科学规划,将精准配送至全县20个脱贫村农家书屋,提升了藏书质量与服务水平,为乡村文化振兴夯实了物质基础。
从一本书到一群人,从一间屋到一片心。红马甲们用行动证明:文化振兴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唤醒乡村内生力量的火种。正如陈佳琪画中所写,这里正生长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