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39-6280182
  • 您好!欢迎来到还看今昭,昭化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QQ咨询
互联网违法举报
0839-8722512 zhqwxzx@163.com

山海同心谋发展——甬凉合力铺就凉山产业振兴路

2025-08-20来源: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作者:王丽君浏览:

宁波与凉山,虽隔万水千山,却因东西部协作的纽带紧紧相牵。

从单向“输血”到持续“造血”,宁波驻凉山帮扶工作队及各县分队的挂职干部们深深扎根彝乡大地,通过升级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融合业态、引入新兴动能,为凉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强劲的“宁波力量”。

产业延伸让特色资源“活”起来

眼下正值盐源早熟苹果集中上市期,作为当地早熟苹果的代表品种,华硕、嘎拉凭借生长周期短的优势,抢先在夏末秋初占据市场。盐源县作为全国高原苹果主产区,43万亩果园年产苹果超70万吨,总产值达33亿元,却曾因“藏在深闺人未识”陷入“优质不优价”的困境。此外,全州其他县(市)依托各自独特的海拔、温差、土壤等条件,孕育出一批批质优味美的特色农产品:雷波的灵芝、木里的青杠木耳、布拖的高山葡萄、金阳的热带水果……却又因品牌弱势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发展。

盐源早熟苹果集中上市,果农正在采摘。

破解“痛点”的关键在于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宁波驻凉山帮扶工作队精准施策,以“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运营”的全链条思维,为凉山特色产业“强筋健骨”。在盐源县,总投资1400万元的苹果集散产业园正加速建设,其中990万元来自东西部协作资金。“园区将引入全自动筛选流水线,通过果径检测、X光扫描等技术,从源头把控苹果品质,区分等级定价。”鄞州区挂职盐源帮扶干部孙自昌介绍,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实现苹果分级分拣,还将整合苹果干、苹果酒、苹果饲料加工及“苹果猪”养殖等配套项目,同步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与白鹅养殖,带动产业能级全面跃升。

而美姑县的红梨产业也正经历着从“卖鲜果”到“全利用”的转型。总投资2.08亿元的红梨总部聚合区正拔地而起,4.64万平方米的园区集加工、冷藏、研发、销售于一体,投产后可年加工红梨原浆2000吨,生产NFC果汁350万瓶、红梨膏33万瓶,高山炖梨20万盒,年产值预计达到6000万元。

奉化区结对帮扶的甘洛县瓦姑录村,3660亩翠冠梨基地不仅产出优质果品,更延伸出“农业+旅游”的融合业态。从单纯卖梨到“卖风景、卖体验”,2024年该村村民收入较2018年翻了四番,昔日的小山村已成为3A级旅游景区,农文旅融合的活力持续释放。

新兴产业为高原版图“添”新色

在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两座现代化大棚在阳光下格外醒目。80个养殖池里,一尾尾银光闪闪的鲈鱼游动自如,甬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涛峰一网捞起数条,高兴地说:“今年预计产鱼30万斤,产值超600万元,昆明、成都的客户早就来预订了。”谁能想到,这片平均海拔2500米的高原,竟能产出肉质细嫩、鱼腹雪白的优质鲈鱼?

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鲈鱼养殖池。

这一突破源于宁波与凉山的产业协作创新。2021年,宁海县帮扶干部牵线搭桥,赵涛峰看中当地高山泉水的优质水质与昼夜温差优势,先后投入1100万元建成集温室大棚、循环系统、智能供养房于一体的养殖基地。“这里的泉水纯净无污染,养出的鲈鱼品质远超平原地区。”项目采用“租金+分红”模式,每年为德育村及另外四个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

如今,随着鲈鱼产业的不断发展,甘洛县鲈鱼苗企业也于今年5月投产,可年产大口黑鲈苗1000万尾,大口黑鲈商品鱼20万斤,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

更令人惊叹的是盐源县的“海鲜陆养”项目。在这片海拔超2500米的高原上,1000亩养殖基地正培育南美对虾与青蟹,成为全国海拔最高的“海鲜陆养”项目。“最大的挑战是模拟海洋环境、调控水温。”四川省甬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傅佐彬介绍,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专家团队长期驻点指导,通过大棚温控、水质调节等技术,攻克了昼夜温差大的难题。项目一期已于5月投苗,预计国庆前就能让凉山群众吃上鲜活的地产海虾与青蟹。

从“高原养鱼”到“山海共养”,科技成为打破地理界限的关键。宁波大学特聘研究员王欢团队深入调研后发现,盐源地下水硬度与盐度适宜海鲜生长,通过技术手段可弥补温差短板。这种“宁波科技+凉山资源”的协作模式,不仅改写了高原不能养海鲜的历史,更开创了东西部产业协作的新路径。

融合业态为增收渠道“拓”宽路

“家人们好,这是大凉山的青花椒,麻香浓郁,来自海拔2000米的生态产区!”在镇海·金阳电商产业飞地(西昌运营中心)内,“95后”主播黑日阿佳莫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这个返乡创业的姑娘,如今已成为带动家乡特产出山的“生力军”。园区由宁波镇海区运营,采取“企业注册在金阳、办公在西昌”的模式,吸引17家企业入驻,积极培养本地主播,线上交易额突破1.5亿元,让凉山好物通过直播镜头走进全国千家万户。

而越西县的“山海情・越西非遗馆”又与江越电商直播中心共同构成了当地新的产业地标。非遗馆内,彝族刺绣、银饰、漆器等传统工艺通过体验式消费“活”起来。相邻的直播中心里,宁波江北区引入的科技文创公司正开展主播培训,计划将苦荞、冷水大米、越西苹果等特产推向市场。“我们不仅要卖产品,更要通过直播讲好凉山故事。”非遗体验馆负责人陈蕾说,非遗资源与电商直播结合,让静止的文化变成了流动的财富。

从“飞地园区”到“直播带货”,宁波将数字经济优势注入凉山。镇海・金阳电商园区负责人胡杰表示,通过“理论+实操”培训,已培育出一批既懂产品又懂文化的本地主播,他们用彝汉双语推介特产,成为连接凉山与外界的“文化使者”。这种“凉山好物+宁波元素+直播带货”的模式,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提升了凉山特产的品牌溢价。

(图/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