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南江皇柏林,午后气温已超35摄氏度。青石板路上,几名工人正背着三四十斤重的营养液桶和工具袋,沿着陡峭山路蹒跚前行,汗水浸湿了后背的工装。密林深处,树龄940年的“皇柏王”正进行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
紧急抢救:古皇柏面临“病危”
沿着林中的米仓道遗址前进,“皇柏王”的衰败模样让人心里一沉。树干近四分之一的外皮已经腐烂脱落,指尖轻轻一碰,松散的朽木就簌簌往下掉;底部两个腐朽的树洞像两道伤疤,最深的地方能伸进整只手臂,里头的木质软得像泡发的海绵。抬头看,树冠稀疏发黄,中下部的枝条干枯如柴,仿佛下一秒就要折断。
“最棘手的是生长环境。”南江皇柏林管理所所长程劲松蹲下身,用铁锹敲了敲地面,硬土块发出“咚咚”的闷响,“土壤板结严重,根系缺氧腐烂,更麻烦的是运输问题——所有工具、材料全靠人背,哪怕是一小袋营养液,都得工人一趟趟往上扛。单程10分钟的路,他们一天要跑十几趟,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为了抢救这棵古树,四川国光古树名木保护研究所的专家们量身定制了“组合疗法”。首先就是给树干“做手术”:像医生清创一样,用特制工具把烂木头一层层清理掉,直到露出带着潮气的健康组织,接着喷上混合药剂杀虫灭菌,再分层抹上防腐剂和防水剂,就像给伤口敷上无菌敷料,形成一层保护膜。
树干上还多了两个“输液口”:1.2米和2.5米高的地方各打了一个小孔,挂着装满营养液的袋子,营养液包含着各种微量元素顺着细管持续往树干里渗。“这就跟为病人打点滴一样,得输10到15天,慢慢给它补能量。”程劲松说。
地下的“调理”也没落下。工作人员围着树冠的投影区,挖了6条放射状的深沟,填上腐叶土、珍珠岩和有机肥拌成的“营养餐”,还埋了几根PVC管当“通气管”,保证树根能顺畅呼吸。另外,他们还往土里灌了杀虫促生的混合液,既要杀掉啃根的虫子,又要帮新根快点长出来。
“修复组从7月14日下午进场修复,耗时三天才初步结束,目前正在输营养液养护,后期还要进行为期一年的养护,保证修复的成果。”程劲松说。
价值延续:不止于一棵树的重生
“这不只是一棵树,更是活的‘蜀道文化博物馆’。”程劲松抚摸着古树斑驳的树干,手指向远处隐约可见的石板路,“那是米仓道遗址,从秦汉开始,官府为护蜀道、标路径,大规模种柏,最终形成皇柏林,见证了蜀道兴衰。”
对当地村民而言,古树还承载着红色记忆。“爷爷说过,黄花碥战役时,他们就是借着这林子作掩护,用二架子给红军送粮食。”68岁的黄官军轻抚树干,树皮的纹路里仿佛藏着岁月的低语,“这树在,那段历史就有人记得。”
“皇柏王”的生态价值更是独一份。专家表示,等树冠慢慢恢复了,树木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的本事会越来越强,周边的空气湿度能提高不少,夏天可能比现在凉快1到2摄氏度。目前,工作人员会定期记录数据,每个季度出份报告,看看“疗效”怎么样。
“‘皇柏王’的生态价值不只如此,它还是鸟类和昆虫的家。”程劲松指着树枝上探头探脑的麻雀说,“等树彻底好起来,以它为中心的小型生态系统也会慢慢活过来,到时候鸟会更多,虫儿也更欢实。”
长效守护:从单株抢救到体系建设
“救活‘皇柏王’只是开头。”南江县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股负责人梁宵的话,道出了巴中古树保护的深层逻辑——从一棵树的抢救,延伸到对全域古树名木的系统性守护。
现在,全县的古树都有了“监护人”——县里跟各乡镇、村社签了养护责任协议,谁来管、怎么管,写得明明白白。同时,建立“一树一档”电子台账,记录树龄、健康状况和养护情况,让每棵树都有了“电子身份证”。另外,他们还争取到150万元中央资金,专门用来保护这些“活文物”。
在“皇柏王”周边,新围栏已初见雏形。“我们在古树周围修建围栏,既防攀爬又不遮挡古树生长空间。”程劲松表示,也将加大巡护力度,保证修复成果。
“古树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措施,前期考察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方案以精准保护、复壮,后期养护有利于长势恢复。类似古树复壮案例显示,经过科学管护后,1-3年叶片会转绿,新梢萌发量可增加30%以上,寿命可延长60-80年。”梁宵手持类似古树复壮后的对比照片说。
夕阳穿过稀疏的枝叶,在树根部投下斑驳光影。新萌发的嫩芽在微风中轻颤,这场跨越千年的生命对话,不仅是对一棵古树的守护,更是对历史文脉、生态智慧的传承——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