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攀枝花市盐边县迎来了一群特别的“返乡者”。他们来自清华、北大、浙大等40多所高校,也来自更遥远的城市或村庄;他们手握项目方案,也带着对乡土的创想与深情。他们以竞赛为名,为实现梦想而来。
“青年,到盐边去!2025盐边青年乡创活动周、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盐边专项训练营”,在这天拉开序幕。三天里,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青创客、农创客、乡村主理人、行业专家共1000余人齐聚盐边。从论坛演讲到青创工作坊,从乡村品牌推介到产业运营实训,从田间地头的调研走访到晚风里的青创市集与音乐派对……年轻人们在盐边共同参与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与县域发展的青春“嘉年华”。
就在这场乡村与青年的“双向奔赴”中,盐边发布了面向青年的全新人才品牌:“四乡五里·智汇盐边”。盐边以“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云乡人”四类青年为坐标,提出不同路径的“安身与立业”方案:原乡人扎根于乡土,在家门口找到热爱与发展可能;新乡人带着技术与理想,在县域舞台上落地创业;归乡人返身而来,把见识、资源和乡愁一并带回;而云乡人则不再被地理限制,他们可能身在他处,却以数字共创、线上参与等方式,持续与盐边发生连接。
在人群中,一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的参赛团队“盐芒芒”,恰好用他们的身份与行动,回应着“四乡五里·智汇盐边”的期许。
当一个青年团队,成为县域发展注脚
8月7日,第五届乡村振兴大赛盐边县“共富先行”专项公示了进入立项阶段的80个参赛团队,“盐芒芒”名列其中。8月9日,一则标题醒目的微信推文刷爆朋友圈:“青年,到盐边去!”——2025盐边青年乡创活动周、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盐边专项训练营正式发出邀请。谭毅既是“盐芒芒”团队负责人,也是盐边本地姑娘,她立刻联系其他伙伴,大家迅速回应:“去!”几天后的8月15日,他们便一起来到了活动启幕现场。
16日,大赛进入项目论证环节。“盐芒芒”团队带着项目《AI赋能盐边特色产业试点——芒果之乡篇》参与现场答辩。“我们通过打造线上的盐边展陈空间与数字IP,希望以AI技术赋能县域文旅品牌推广。各位老师可以试试在手机上点击进入我们的‘盐边县数字展厅’,盐边的自然风光、乡土风情、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就在指尖一一呈现,触手可及……我们希望,盐边能像一个打开就能刷到的界面,像一口味道独特的米线,像一场能反复进入的节日活动,被吃进嘴里、穿在身上、放进生活里。”
这个参赛项目的诞生过程几经转折。三月起,团队便把盐边的农文旅资源做了一轮扎实的田野梳理——非遗、饮食、农特产,一头扎进素材库;随即又把镜头对准芒果产业,短暂试水电商带货;最后在大赛推进的节奏里,果断把方向拧到“AI赋能+地方品牌”上。
这个转向并非一时兴起。团队发现: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线上展陈与数字IP已经是文化传播和公众互动的“标配”,而在盐边,相关版图几乎空白——这恰好是可以由青年补位的地方。于是他们把交付物定义为两件事:一是搭建线上展陈与互动空间,让盐边的风物、业态、故事被“远程抵达”;二是塑造数字IP形象,把“芒果之乡”的味道做成持续生成的内容资产,而不是一次性海报。
更关键的是,这条路径和盐边正在推进的“AI赋能共同富裕 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制度试点工程同频——技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把青年与县域连接起来的“底座”。在这个底座之上,项目的目标从“提升土特产销量”升级为“重建县域表达力”,让本地产业、文化与青年创作,在一个可持续的数字场域里同频共振。
从项目回望团队成员角色,活动启幕现场发布的“四乡五里·智汇盐边”人才品牌,在他们身上恰好落地成了鲜活的注脚。
谭毅作为本地青年,是“原乡人/归乡人”的双重角色,既熟盐边的脉搏,也懂新工具的节奏;外来的同伴带着“新乡人”的敏锐感知与方法,把大城市里成熟的线上体验范式带进县域;而“云乡人”的想象力,则把更多不在场的人,拉进一个可以远程参与盐边体验的公共空间。团队的工作方式,几乎是“四乡人”协同的实践样本——用数字化的方式,去实现“梦想里、际遇里、生活里、幸福里、乡愁里”的五种抵达。
当青年带着技术与叙事热情进入县域,县域拿出真实的产业与场景作为回声室,两边共同完成一次“从竞赛命题到在地共建”的跃迁。下一步,内容能否持续产出、社群能否稳定生长、与产业链条的接口能否真正打通——这些比“赢得一场比赛”更重要,也更真实。
“盐芒芒”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更大的命题:以赛聚才只是起点,真正见功夫的,是如何把一次性的热闹,接成一个可以复制、可以落地的制度闭环——以制留才。
活动到机制:盐边如何接住青年?
活动周落幕,但体系仍在生长。
启幕现场,盐边完成与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都大学、云南工商学院、攀枝花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实训基地签约。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导师们同步受聘,将以“全周期跟踪”的方式支持项目孵化,避免“比赛结束、关系也结束”。
与此同时,青年入乡发展的“政策礼包”也同步官宣。
“青年入乡发展卡”在活动现场首发。它不仅是一张通行证,更是一套面向现实的日常保障机制:集成了医疗、保险、金融、购物、文娱等服务内容,尤其是与医护之家集团合作,为来盐青年人才提供不限次线上问诊、优惠购药、脑健康监测等权益,让初来者不再为生活小事频频受阻。
更关键的是,盐边还配套了“从留下来到干起来”的政策闭环。青年初次在盐边购房,可申请最高60万元安家补助;本次大赛一等奖项目可获得最高100万元项目资助。在“来一趟”之后,有了“落得下”“干得起”的支点,青年才能从参与者真正走进建设者的位置。
在盐边,青年与乡村不是一次交易,而是一次共建。盐边将人才政策编织成一个完整结构——以“政府+市场+青年+N个农户”的共富机制捆住利益链,以“菁创营”与环村青创社群做社交承接平台,以“四乡五里・智汇盐边”框架分类定位“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云乡人”,让每一类青年都有“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响”的明确入口。
生活方式是邀请,岗位体系是回音
活动现场,一批充满活力的新业态项目集中亮相,不仅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也有机融入了青年在地生活的日常“时序”。
清晨,窑烤面包出炉的热气拐进街角,26°N coffee 的磨豆声像短促集合哨;午后,宠物乐园的直播镜头切到太阳湖,孩子与小动物共享草坡,弹幕里写着“在盐边上班也想养只狗”;夜晚,飞行调酒师club的灯火点亮湖面,音乐和谈笑把一天收束成生活秩序。这些热闹不靠门票,而靠岗位:内容运营、场景运营、咖啡师、手作师、社群活动策划……“留下来”不再是口号,而是一份份可以拿到手的日常工作。
“创新+”打开新产业:红格太阳湖的爱萌星球・国际宠物友好公园是全国首个沉浸式宠物友好直播基地,融合直播、轻食、夜间动物园与宠物健康干预研究实验室。项目测算,年收入可超800万元,释放出内容导播、动物照护、园区运营等多元岗位。
“体验+”焕新存量空间:数字游民俱乐部落地盐边,整合AI培训、内容变现、短租与共创活动,青年在此可完成从临时驻留到社群生活的切换。
“科技+”改造传统赛道:“菇立方”智慧方舱将菌菇种植周期压缩至15天,把“看天吃饭”的不确定性,替换为“看工期做计划”的新农业逻辑。设备运维、品控管理、数据采集……青年们在田里找到了新岗位。
一边是年轻人的“想留下”,一边是县域的“给得出”。生活方式提供黏性,岗位提供确定性。前者让人愿意来,后者让人能够留。
“青年,到盐边去!”不是口号,而是方法
把镜头再交还给“盐芒芒”。
团队里的张凯翔来自浙江,他说,自己也是县城长大,“能从盐边看到家乡的另一种可能”;来自安徽的李经纬,对盐边的资源布局与共富理念印象深刻;来自云南的纳斯翰,是少数民族青年,他说,“盐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我有了归属感”……在他们眼里,盐边不是一次比赛的目的地,而是构成“家乡方法论”的一块原材料——县域不是个案,而是能力的起点。而盐边的回应,是把“热闹”接到“制度”上,把“心动”接到“生计”上,把“相逢”接到“常驻”上。
盐边为青年提供五种可触的落点:有可以发挥理想的平台,有可以相逢机会与岗位的“际遇”,有能安顿日常起居的“生活”,有把幸福感具体化的“托举”,还有能安放乡愁与认同的空间。“四乡五里·智汇盐边”人才栖息地建设,把“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云乡人”并置为主角,让“在的人”“来的人”“回来的人”“在线参与的人”都能找到各自的入口与角色。这既是给青年以确定性的承诺,也是给县域发展以强劲有力的抓手。待青年们下一次返场,高光镜头便不只在演讲台上,而在盐边的田野上、山水间、工坊中、社区里。
当青年与县域真正握手,故事便不再止于一场活动、一届比赛。在盐边发生的,不只是一次青春实践,更是持续进行中的县域发展,是建设“钒钛首县、滋味盐边”山区共富试验先行区的坚定步伐与蓬勃气象。“青年,到盐边去!”——这句话的后文,是万千青年与盐边共同生长的明天。